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氨基酸缩写说明 | 第12-1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6-39页 |
1.1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抗体类药物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16-21页 |
1.1.1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1.1.2 抗体类药物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1.1.3 抗体类药物产业化的动物细胞培养关键技术 | 第19-21页 |
1.2 培养过程中动物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 第21-32页 |
1.2.1 营养物质与细胞生长 | 第21-25页 |
1.2.2 营养物质与产物表达 | 第25-27页 |
1.2.3 营养物质与产品质量 | 第27-31页 |
1.2.4 高密度细胞培养过程的营养物均衡供给 | 第31-32页 |
1.3 细胞培养过程中酪氨酸的供需 | 第32-38页 |
1.3.1 酪氨酸的性质 | 第32-34页 |
1.3.2 酪氨酸的来源 | 第34页 |
1.3.3 细胞对酪氨酸的需求 | 第34-36页 |
1.3.4 细胞培养过程中酪氨酸的供需矛盾 | 第36-37页 |
1.3.5 细胞培养过程开发和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7-3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38-3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9-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2.1.1 细胞株 | 第39页 |
2.1.2 培养基 | 第39页 |
2.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39-41页 |
2.2 细胞培养 | 第41-42页 |
2.2.1 细胞复苏及传代培养 | 第41页 |
2.2.2 细胞培养管中的细胞培养 | 第41-42页 |
2.2.3 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培养 | 第42页 |
2.3 检测分析方法 | 第42-48页 |
2.3.1 细胞密度、细胞活率及细胞直径的测定 | 第42-43页 |
2.3.2 细胞形态的检测 | 第43页 |
2.3.3 营养物、代谢物浓度以及CO_2分压的测定 | 第43-44页 |
2.3.4 培养液PH值的测定 | 第44页 |
2.3.5 培养上清渗透压的测定 | 第44页 |
2.3.6 细胞活性的检测 | 第44页 |
2.3.7 细胞周期的测定 | 第44页 |
2.3.8 细胞凋亡的检测 | 第44-45页 |
2.3.9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2.3.10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第45页 |
2.3.11 荧光定量PCR | 第45-46页 |
2.3.12 培养液氧化还原电位(ORP)的测定 | 第46页 |
2.3.13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抗体浓度的测定 | 第46页 |
2.3.14 细胞胞内抗体含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2.3.15 抗体的纯化 | 第47页 |
2.3.16 抗体片段化的检测 | 第47页 |
2.3.17 抗体聚体的检测 | 第47页 |
2.3.18 抗体电荷变体的检测 | 第47-48页 |
2.3.19 抗体N-糖基化构型的检测 | 第48页 |
2.4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48-49页 |
第3章 rCHO细胞生长和抗体表达的基本特性及其关键因素 | 第49-62页 |
3.1 前言 | 第49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3.3.1 流加培养工艺过程表现的共同特征 | 第50-53页 |
3.3.2 影响流加培养过程表现的关键因素 | 第53-58页 |
3.3.3 酪氨酸对流加培养过程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酪氨酸限制导致的rCHO细胞死亡及其作用机制 | 第62-86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84页 |
4.3.1 酪氨酸限制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 第63-68页 |
4.3.2 细胞死亡方式及其机制 | 第68-76页 |
4.3.3 培养液pH值下降的原因及其与细胞死亡之间的关系 | 第76-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酪氨酸对抗体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第86-107页 |
5.1 前言 | 第86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86-8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5页 |
5.3.1 典型流加培养过程中抗体表达特征分析 | 第87-88页 |
5.3.2 酪氨酸影响抗体比生成速率的作用及其机制 | 第88-96页 |
5.3.3 酪氨酸对抗体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 第96-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7-109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09页 |
6.3 建议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