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8页 |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 2.1 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 | 第19-20页 | 
| 2.2 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 第20-22页 | 
| 2.3 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研究 | 第22-23页 | 
| 2.4 研究评价 | 第23-25页 | 
| 3.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三方博弈 | 第25-27页 | 
| 3.1.1 政府机构 | 第25-26页 | 
| 3.1.2 旅游企业 | 第26页 | 
| 3.1.3 旅游者 | 第26-27页 | 
|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中三方的利益诉求 | 第27-30页 | 
| 3.2.1 当地政府利益诉求 | 第28页 | 
| 3.2.2 旅游企业利益诉求 | 第28页 | 
| 3.2.3 旅游者利益诉求 | 第28-30页 | 
| 4. 开发模式 | 第30-40页 | 
| 4.1 政府主导 | 第30-34页 | 
| 4.1.1 “政府失灵”的现象 | 第31-32页 | 
| 4.1.2 “政府失灵”现象的调控 | 第32-34页 | 
| 4.2 强调企业主体 | 第34-36页 | 
| 4.2.1 旅游企业的失德现象 | 第34-35页 | 
| 4.2.2 改善旅游企业的失德现象 | 第35-36页 | 
| 4.3 注重游客参与 | 第36-38页 | 
| 4.3.1 游客体验的特征 | 第37-38页 | 
| 4.3.2 增强游客的体验性 | 第38页 | 
| 4.4 开发模式的制度保障 | 第38-40页 | 
| 4.4.1 开发模式需要制度保障 | 第39页 | 
| 4.4.2 制度的安排具有时效性 | 第39-40页 | 
| 5. 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 | 第40-48页 | 
| 5.1 发展背景 | 第40-41页 | 
| 5.2 开发模式 | 第41-44页 | 
| 5.2.1 政府主导“印象·刘三姐”项目开发 | 第41-42页 | 
| 5.2.2 企业主体开发“印象·刘三姐”项目 | 第42-43页 | 
| 5.2.3 “印象·刘三姐”项目的游客体验 | 第43-44页 | 
| 5.3 开发成效 | 第44-47页 | 
| 5.3.1 提升桂林的实用价值属性 | 第44-45页 | 
| 5.3.2 提升桂林的经济价值属性 | 第45-46页 | 
| 5.3.3 提升桂林的社会价值属性 | 第46页 | 
| 5.3.4 提升桂林的环境价值属性 | 第46页 | 
| 5.3.5 提升桂林的猎奇价值属性 | 第46页 | 
| 5.3.6 提升桂林的情感价值属性 | 第46-4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6. 政策建议 | 第48-56页 | 
| 6.1 “印象·刘三姐”存在问题 | 第48-51页 | 
| 6.1.1 内容创新性不强 | 第48-50页 | 
| 6.1.2 尚未成型的文化产业链 | 第50页 | 
| 6.1.3 景区规划不合理 | 第50页 | 
| 6.1.4 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 第50页 | 
| 6.1.5 环保工程尚存在一些漏洞 | 第50-51页 | 
| 6.1.6 当地居民和游客、政府、开发商的矛盾激增 | 第51页 | 
| 6.2 对策建议 | 第51-56页 | 
| 6.2.1 政府层面 | 第52-53页 | 
| 6.2.2 企业层面 | 第53-54页 | 
| 6.2.3 旅游者层面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