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样本选择 | 第10页 |
·时间界定 | 第10页 |
·主要理论概述 | 第10-13页 |
2 报道的宏观层面:选择主题建构意义 | 第13-28页 |
·三份报纸对于新中国建国60年报道情况概述 | 第13页 |
·三份报纸报道主题的比较 | 第13-19页 |
·三份报纸主题选择归同的条目 | 第16-18页 |
·三份报纸主题选择差异的条目 | 第18-19页 |
·多个主题建构形成的报道宏观意义实现 | 第19-28页 |
·中国的政治:共产党的"专制"统治 | 第20-24页 |
·中国的军事:"扬威"与"示威"的矛盾 | 第24-26页 |
·中国的社会:崛起与隐患的并存 | 第26-28页 |
3 报道的中观层面:组织材料支撑主题 | 第28-37页 |
·运用最优化的内容框架反映主题 | 第28-32页 |
·三份报纸材料建构的特点 | 第29-30页 |
·东西方发达国家媒体框架建构的差异 | 第30-32页 |
·不同的框架结构组合所产生的形象建构 | 第32-37页 |
·中国共产党形象:通过历时与共时的组合来展现 | 第32-33页 |
·中国的军队形象:综合把握全局与细节来显现 | 第33-35页 |
·中国的社会形象:多方位、立体式描绘 | 第35-37页 |
4 报道的微观层面:语篇与句式体现主题 | 第37-50页 |
·报道文本的语篇组成 | 第37-43页 |
·词汇、语句选择:体现主题的取向性 | 第37-40页 |
·消息来源:呈现客观的偏向性 | 第40-42页 |
·引述方式:隐含立场的指向性 | 第42-43页 |
·图片符号运用的策略 | 第43-50页 |
·图片主体对象选择 | 第43-44页 |
·图片符号在媒介文本中的意义建构 | 第44-50页 |
5 对于国际话语框架的"中国形象"成因探析 | 第50-55页 |
·国际媒介政治事件报道中的"他者"建构 | 第50-55页 |
·媒介民族身份认同下的本国意识形态干预 | 第50-51页 |
·外国媒介价值观框定的中国阅兵文化 | 第51-52页 |
·新中国阅兵仪式中国际受众的情感宣泄 | 第52-55页 |
6 60年庆典的中外媒体报道比较 | 第55-64页 |
·中国纸质媒体对于60年庆典的报道概况 | 第55-57页 |
·中外媒体相比存在的国际话语劣势 | 第57-59页 |
·国家的"台前"与"台后"操作 | 第57-58页 |
·媒体报道的"空地"与"公共舆论场" | 第58-59页 |
·中国媒体有效应对外国媒体报道的建议 | 第59-64页 |
·走出去加强中国媒体声音的同时,适当引入外国媒体声音 | 第59-60页 |
·注重对于西方式"中国特色"解读的回应 | 第60-62页 |
·中国媒体要在"文化"传播上下功夫 | 第62-64页 |
7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