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发展情况 | 第8-10页 |
1.2.1 国外电力线载波通信发展情况 | 第8-9页 |
1.2.2 国内电力线载波通信发展情况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具体组织 | 第11-1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具体组织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12-19页 |
2.1 低压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模型建立 | 第12页 |
2.2 低压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模型分析 | 第12-15页 |
2.2.1 电力线路中空负荷情况下的信道模型 | 第13-14页 |
2.2.2 电力线路中满负荷情况下的信道模型 | 第14-15页 |
2.2.3 电力线路中随机负荷情况下的阻抗分析 | 第15页 |
2.3 低压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的定性分析 | 第15-18页 |
2.3.1 阻抗特性 | 第16页 |
2.3.2 噪声特性 | 第16-17页 |
2.3.3 衰减特性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低压电力线载波传输方法 | 第19-27页 |
3.1 窄带传输方法 | 第19-22页 |
3.1.1 二进制振幅键控 | 第20页 |
3.1.2 二进制频移键控 | 第20-21页 |
3.1.3 二进制相移键控 | 第21-22页 |
3.2 扩频传输方法 | 第22-24页 |
3.2.1 直接序列扩频 | 第22-23页 |
3.2.2 跳频扩频 | 第23页 |
3.2.3 跳时扩频 | 第23-24页 |
3.3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 | 第24-25页 |
3.4 三种方法的比较 | 第25-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方法 | 第27-32页 |
4.1 低压线路电压过零同步时隙通信的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4.2 低压线路电压过零同步时隙通信模型的分析 | 第28-31页 |
4.2.1 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的选择 | 第28-29页 |
4.2.2 调制方式的选择 | 第29-31页 |
4.2.3 交流电压过零点同步 | 第3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基于MATLAB对低压线路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模型的仿真 | 第32-43页 |
5.1 信道噪声的模型实现 | 第33-39页 |
5.1.1 窄带噪声 | 第33-35页 |
5.1.2 随机脉冲噪声 | 第35-36页 |
5.1.3 工频周期性脉冲噪声 | 第36-39页 |
5.1.4 合成噪声 | 第39页 |
5.2 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模型matlab仿真实现 | 第39-41页 |
5.3 通信有效性和可靠性仿真分析 | 第41-42页 |
5.3.1 误码率 | 第41-42页 |
5.3.2 信噪比 | 第4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低压线电压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系统的设计 | 第43-48页 |
6.1 LM1893外围电路的设计 | 第43-45页 |
6.1.1 双载波谐振信号发生器 | 第43-44页 |
6.1.2 双载波耦合电路 | 第44-45页 |
6.1.3 交流电压过零检测电路 | 第45页 |
6.2 基于LM1893设计的低压线路过零同步时隙载波通信系统 | 第45-47页 |
6.2.1 基于LM1893低压线过零同步时隙载波硬件系统 | 第45-46页 |
6.2.2 基于LM1893低压线过零同步时隙载波软件流程 | 第46-4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49页 |
7.1 总结 | 第48页 |
7.2 不足 | 第48页 |
7.3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