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2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研究趋势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34页 |
2.1 项目的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1.1 项目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2 项目质量的定义 | 第23页 |
2.1.3 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2.2.1 质量的内涵与意义 | 第24-26页 |
2.2.2 质量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 第26-28页 |
2.2.3 质量管理的效果 | 第28页 |
2.3 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8-34页 |
2.3.1 项目质量管理的原则 | 第28-29页 |
2.3.2 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2.3.3 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 | 第30-34页 |
第3章 柳州双拥大桥项目概况 | 第34-47页 |
3.1 双拥大桥项目背景 | 第34-35页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3.1.2 项目基本情况 | 第35页 |
3.2 双拥大桥项目组织、项目环境、项目特点和项目目标 | 第35-45页 |
3.2.1 项目组织 | 第37页 |
3.2.2 项目环境 | 第37-43页 |
3.2.3 项目特点 | 第43-44页 |
3.2.4 项目目标 | 第44-45页 |
3.3 双拥大桥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 第45-47页 |
3.3.1 柳州双拥大桥项目质量特点 | 第45-46页 |
3.3.2 柳州双拥大桥项目质量要求 | 第46-47页 |
第4章 柳州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规划 | 第47-61页 |
4.1 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规划目标 | 第47-48页 |
4.1.1 质量资料收集 | 第47页 |
4.1.2 质量策划目标 | 第47-48页 |
4.2 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 第48-50页 |
4.2.1 质量管理标准确认 | 第48-49页 |
4.2.2 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 第49-50页 |
4.3 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目标资源规划 | 第50-54页 |
4.3.1 劳动力规划 | 第50-52页 |
4.3.2 机械设备规划 | 第52-53页 |
4.3.3 材料使用规划 | 第53-54页 |
4.4 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计划编制 | 第54-61页 |
4.4.1 质量方针 | 第55页 |
4.4.2 项目质量目标 | 第55页 |
4.4.3 质量管理工作分解结构 | 第55-57页 |
4.4.4 具体工作分解实施确定 | 第57-60页 |
4.4.5 质量风险识别 | 第60-61页 |
第5章 柳州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61-95页 |
5.1 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保证 | 第61-72页 |
5.1.1 质量保证体系构成 | 第61页 |
5.1.2 质量保证体系建立 | 第61-65页 |
5.1.3 质量保证体系审核 | 第65页 |
5.1.4 质量保证体系监察 | 第65-67页 |
5.1.5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 第67-72页 |
5.2 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保证组织的建立 | 第72-74页 |
5.2.1 建立原则 | 第72-73页 |
5.2.2 主要职责 | 第73页 |
5.2.3 组织机构 | 第73-74页 |
5.3 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 第74-81页 |
5.3.1 质量控制模型 | 第74-76页 |
5.3.2 质量控制工具 | 第76页 |
5.3.3 双拥大桥项目过程质量控制 | 第76-81页 |
5.4 双拥大桥施工项目关键工艺质量控制 | 第81-92页 |
5.4.1 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设置 | 第81-82页 |
5.4.2 关键工艺质量控制 | 第82-92页 |
5.5 双拥大桥施工项目质量预防 | 第92-95页 |
5.5.1 项目质量问题预防 | 第92-93页 |
5.5.2 项目质量问题的处理 | 第93-9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95页 |
6.2 进一步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