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导言 | 第12-22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一)有助于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 第14页 | 
| (二)有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 第14-15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20-21页 | 
| (三)访谈法 | 第21页 | 
| 五、本文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1页 | 
|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南阳市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探析 | 第22-40页 | 
| 一、南阳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 第22-33页 | 
| (一)南阳市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 | 第22-26页 | 
| (二)南阳市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认可程度 | 第26-28页 | 
| (三)南阳市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 | 第28-33页 | 
| 二、南阳市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绩 | 第33-36页 | 
| (一)工作机制得到规范 | 第33页 | 
| (二)教师队伍得到提升 | 第33-34页 | 
| (三)课堂教育得到加强 | 第34-35页 | 
| (四)以实践活动作为依托 | 第35-36页 | 
| 三、南阳市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 (一)部分县区和学校重形式轻内容 | 第36-37页 | 
| (二)缺少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 | 第37页 |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创新性不够 | 第37-38页 | 
|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未形成合力 | 第38-39页 | 
| (五)特殊学生群体和社会环境影响更加直接 | 第39-40页 | 
| 第二章 影响南阳市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因分析 | 第40-48页 | 
| 一、高中生自身的原因 | 第40-41页 | 
| (一)青春期身心特点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二)高中生缺乏自觉性和意志力 | 第41页 | 
| (三)高中生缺乏实践锻炼 | 第41页 | 
| 二、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1-45页 | 
| (一)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 第42页 | 
| (二)信息技术“双刃剑”的影响 | 第42-44页 | 
| (三)教育体制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45-48页 | 
| (一)成绩至上的误区 | 第45-46页 | 
| (二)过度溺爱的误区 | 第46页 | 
| (三)过度期望的误区 | 第46-47页 | 
| (四)价值观的误区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增强南阳市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第48-58页 | 
| 一、改善教育环境 | 第48-49页 | 
| (一)更新教育理念 | 第48-49页 | 
| (二)加大教育投资 | 第49页 | 
| (三)建立学生德育档案 | 第49页 | 
| 二、贴近学生实际 | 第49-51页 | 
| (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 第49-50页 | 
| (二)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 第50页 | 
| (三)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 第50-51页 | 
| 三、加强教育创新 | 第51-53页 | 
| (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 | 第51页 | 
| (二)创新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 第51-52页 | 
|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 | 第52页 | 
| (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机制 | 第52-53页 | 
| 四、注重隐性教育 | 第53-55页 | 
| (一)发挥“身教”的积极作用 | 第53-54页 | 
|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 第54-55页 | 
| 五、形成教育合力 | 第55-58页 | 
|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 第55-56页 | 
| (二)德智体美劳的校园合力 | 第56-57页 | 
| (三)网上网下的合力 | 第57-58页 | 
| 结语 | 第58-64页 | 
| 一、高中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 第58-60页 | 
|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 第58-59页 | 
| (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 | 第59-60页 | 
| 二、影响高中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的因素 | 第60-62页 | 
| (一)教育体制割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完整性 | 第60页 | 
| (二)高中与大学之间缺乏沟通 | 第60-61页 | 
| (三)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序列性 | 第61-62页 | 
| 三、加强高中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的对策 | 第62-64页 | 
| (一)优化德育环境 | 第62页 | 
| (二)统一教育目标 | 第62-63页 | 
| (三)保持教材的连贯性 | 第63页 | 
| (四)加强课外教育沟通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录A:南阳市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 | 第68-71页 | 
| 附录B: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