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关于梅花拳拳名和源流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梅花拳组织特点方面的研究 | 第12页 |
1.2.3 关于菏泽梅花拳传承脉络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菏泽梅花拳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1.2.5 关于义和团运动源流方面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6 梅花拳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2.2.2 实地调查法 | 第16页 |
2.2.3 访谈法 | 第16页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16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6-49页 |
3.1 梅花拳概述 | 第16-21页 |
3.1.1 梅花拳简介 | 第16-18页 |
3.1.2 梅花拳拳名释义 | 第18-19页 |
3.1.3 梅花拳的起源 | 第19-21页 |
3.2 菏泽梅花拳的传入与发展 | 第21-33页 |
3.2.1 菏泽梅花拳的传入因素分析 | 第22-24页 |
3.2.2 菏泽梅花拳的传入发展时期 | 第24页 |
3.2.3 菏泽梅花拳的传播发展时期 | 第24-30页 |
3.2.3.1 清朝年间菏泽梅花拳的传播发展 | 第24-25页 |
3.2.3.2 梅花拳与义和团运动 | 第25-26页 |
3.2.3.3 曹州大刀会的前期斗争 | 第26-27页 |
3.2.3.4 梅花拳的反教斗争 | 第27-29页 |
3.2.3.5 民国年间菏泽梅花拳的传播发展 | 第29-30页 |
3.2.4 菏泽梅花拳的定型发展时期 | 第30-33页 |
3.2.4.1 建国后菏泽梅花拳的快速发展 | 第30-32页 |
3.2.4.2 菏泽梅花拳传承谱系 | 第32-33页 |
3.3 菏泽梅花拳的生存现状 | 第33-42页 |
3.3.1 菏泽梅花拳的生存现状 | 第33-39页 |
3.3.1.1 菏泽梅花拳的分布区域及其传承情况 | 第33-34页 |
3.3.1.2 菏泽市牡丹区梅花拳的习练现状 | 第34-35页 |
3.3.1.3 菏泽梅花拳技法的传承情况 | 第35-36页 |
3.3.1.4 传统授徒关系的变换情况 | 第36-38页 |
3.3.1.5 传承内容的变换情况 | 第38页 |
3.3.1.6 菏泽市各县区梅花拳的“申遗”与协会成立情况 | 第38-39页 |
3.3.2 影响菏泽梅花拳发展的因素 | 第39-42页 |
3.3.2.1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 | 第39-40页 |
3.3.2.2 普通群众对菏泽梅花拳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 | 第40页 |
3.3.2.3 后备人才不足,人才出现断层 | 第40-41页 |
3.3.2.4 思想过于保守,传承理念亟需更新 | 第41页 |
3.3.2.5 拳术体系内容丰富,难以全面继承 | 第41页 |
3.3.2.6 缺少专门的梅花拳组织机构和政府的支持 | 第41-42页 |
3.4 菏泽梅花拳发展路径探析 | 第42-49页 |
3.4.1 走与“体育+”模式相结合的体育产业化道路 | 第42-43页 |
3.4.2 梅花拳体育小镇建设之路的探析 | 第43-45页 |
3.4.2.1 建设梅花拳体育小镇的可行性 | 第43-44页 |
3.4.2.2 建设梅花拳体育小镇的路径 | 第44-45页 |
3.4.3 梅花拳与互联网传播优势相结合 | 第45-47页 |
3.4.4 开展梅花拳竞技赛事与国内外的交流接轨 | 第47-48页 |
3.4.5 加强人文内涵的挖掘与自身体系的精简 | 第48页 |
3.4.6 校园梅花拳的推广与地方政府的支持 | 第48-49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9-52页 |
4.1 结论 | 第49-50页 |
4.2 建议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