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高等学校论文

高校教学综合体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国家发展新需求第9页
        1.1.2 高等教育新发展第9页
        1.1.3 高校建设新趋势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2-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论文框架第14-15页
第2章 高校教学综合体基础研究第15-24页
    2.1 相关概念解读第15-16页
        2.1.1 高校教学建筑第15页
        2.1.2 建筑综合体第15页
        2.1.3 高校教学综合体第15-16页
    2.2 高校教学综合体的产生及发展第16-20页
        2.2.1 高校教学综合体产生原因第16-17页
        2.2.2 高校教学综合体发展历程第17-20页
    2.3 高校教学综合体特点第20-22页
        2.3.1 功能集聚第20-21页
        2.3.2 形体巨大第21页
        2.3.3 行为多样第21-22页
    2.4 高校教学综合体的优势与现存问题第22-23页
        2.4.1 高校教学综合体优势第22-23页
        2.4.2 高校教学综合体现存问题第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高校教学综合体场地设计研究第24-38页
    3.1 高校教学综合体设计定位第24-30页
        3.1.1 呼应整体规划第24-25页
        3.1.2 满足发展需求第25-27页
        3.1.3 结合建设环境第27-30页
    3.2 高校教学综合体建筑布局第30-34页
        3.2.1 线式布局第30-31页
        3.2.2 鱼骨式布局第31页
        3.2.3 网格式布局第31-32页
        3.2.4 院落式布局第32页
        3.2.5 辐射式布局第32页
        3.2.6 共栖式布局第32-33页
        3.2.7 竖向布局第33页
        3.2.8 立体交通式布局第33-34页
    3.3 高校教学综合体外部流线组织第34-36页
        3.3.1 出入口的设置第34页
        3.3.2 动态交通设计第34-36页
        3.3.3 静态交通分布第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高校教学综合体内部功能整和及空间设计研究第38-59页
    4.1 教学综合体功能整合设计第38-44页
        4.1.1 功能整合原则第38页
        4.1.2 功能整合模式第38-42页
        4.1.3 功能整合策略第42-44页
    4.2 教学综合体功能性空间设计第44-50页
        4.2.1 功能性空间设计原则第44-45页
        4.2.2 功能性空间类型及设计重点第45-47页
        4.2.3 功能性空间设计方法第47-50页
    4.3 教学综合体交往空间优化设计第50-55页
        4.3.1 交往空间设计原则第50页
        4.3.2 内部公共交往空间类型及设计重点第50-51页
        4.3.3 交往空间优化设计方法第51-55页
    4.4 教学综合体交通空间设计第55-58页
        4.4.1 交通空间设计原则第55页
        4.4.2 交通组织要素分析第55-56页
        4.4.3 交通空间设计方法第56-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高校教学综合体立面及外部空间设计研究第59-68页
    5.1 高校教学综合体立面设计第59-62页
        5.1.1 教学综合体立面设计原则第59-60页
        5.1.2 教学综合体立面设计策略第60-62页
    5.2 高校教学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第62-67页
        5.2.1 外部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第63-64页
        5.2.2 外部公共节点空间设计第64-67页
    5.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及展望第68-70页
    结论第68-69页
    展望第69-70页
附录第70-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刊本《闺范》研究
下一篇:菏泽梅花拳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