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4-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2章 本文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2.1 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自由贸易区的定义及特征 | 第23页 |
2.1.2 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园区的区别 | 第23-24页 |
2.2 自由贸易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26页 |
2.2.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 第24-25页 |
2.2.2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 第25-26页 |
2.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6页 |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 | 第26-32页 |
2.3.1 关税同盟理论 | 第26-28页 |
2.3.2 自由贸易区理论 | 第28-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中加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经贸基础分析 | 第33-51页 |
3.1 中加双边经贸现状分析 | 第33-44页 |
3.1.1 货物贸易方面 | 第33-40页 |
3.1.2 服务贸易方面 | 第40-42页 |
3.1.3 直接投资方面 | 第42-44页 |
3.2 中加双边经贸指数分析 | 第44-50页 |
3.2.1 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 第44-45页 |
3.2.2 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 第45-47页 |
3.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第47-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中加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51-66页 |
4.1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51-57页 |
4.1.1 贸易引力模型的来源 | 第51-52页 |
4.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第52-53页 |
4.1.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53页 |
4.1.4 模型的回归与检验 | 第53-55页 |
4.1.5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55页 |
4.1.6 中加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增长效应分析 | 第55-57页 |
4.2 基于SMART模型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57-65页 |
4.2.1 SMART模型介绍 | 第57页 |
4.2.2 参数和模拟场景设定 | 第57-58页 |
4.2.3 中国对加拿大关税减让的经济效应 | 第58-61页 |
4.2.4 加拿大对中国关税减让的经济效应 | 第61-64页 |
4.2.5 不同场景下中加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增长效应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中加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 第66-74页 |
5.1 中加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障碍 | 第66-69页 |
5.1.1 贸易不平衡成为主要矛盾 | 第66页 |
5.1.2 加拿大对本国弱势产业的贸易保护 | 第66-67页 |
5.1.3 加拿大民众对中国及国有企业的偏见 | 第67页 |
5.1.4 加拿大国内选举周期的影响 | 第67-68页 |
5.1.5 美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 推进建设互利共赢的中加自由贸易区的策略 | 第69-73页 |
5.2.1 建设多层对话机制以增进战略互信 | 第69页 |
5.2.2 建设经贸协调机制以解决贸易摩擦 | 第69-70页 |
5.2.3 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并加强科技合作 | 第70页 |
5.2.4 提升服务贸易发展与投资合作水平 | 第70-71页 |
5.2.5 国有企业改善经营以降低加方顾虑 | 第71-72页 |
5.2.6 借鉴中澳自贸协定以消除双方分歧 | 第72-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