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种衣剂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种衣剂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种衣剂的分类 | 第12-13页 |
1.3.1 按适用作物的特性分类 | 第13页 |
1.3.2 按功能及针对性分类 | 第13页 |
1.3.3 按剂型分类 | 第13页 |
1.3.4 按核心成分组成分类 | 第13页 |
1.4 种衣剂的常规构成 | 第13-15页 |
1.4.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4页 |
1.4.2 杀菌剂 | 第14页 |
1.4.3 杀虫剂 | 第14页 |
1.4.4 有益微生物 | 第14-15页 |
1.4.5 常量与微量元素 | 第15页 |
1.4.6 其他助剂 | 第15页 |
1.5 种衣剂的作用机制 | 第15-17页 |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1.5.2 杀菌剂与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 第16页 |
1.5.3 壳聚糖的作用机制 | 第16页 |
1.5.4 常量与微量元素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1.6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7-18页 |
1.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1.6.2 今后的发展方向 | 第17-18页 |
1.7 拟研究问题的引出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1 供试品种 | 第19页 |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9页 |
2.1.3 供试肥料 | 第19页 |
2.1.4 供试助剂 | 第1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9-22页 |
2.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单剂筛选研究 | 第19-20页 |
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复配研究 | 第20页 |
2.2.3 适宜营养元素的组配研究 | 第20页 |
2.2.4 助剂的筛选研究 | 第20-21页 |
2.2.5 组配产品效果评定研究 | 第21-22页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2-24页 |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3.2 光合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3.3 助剂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3.4 保护性酶活性及其他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3.5 种衣剂防控病虫害指标的调查方法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55页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单剂筛选研究 | 第24-35页 |
3.1.1 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处理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及SPAD值的影响 | 第24-27页 |
3.1.2 不同浓度的生根剂处理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27-31页 |
3.1.3 不同浓度的胺鲜酯处理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及SPAD值的影响 | 第31-35页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研究 | 第35-39页 |
3.2.1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株高的影响 | 第35页 |
3.2.2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茎粗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SPAD值的影响 | 第36页 |
3.2.4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根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侧根条数的影响 | 第37页 |
3.2.6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绿豆苗期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7 不同浓度调节剂复配对苗期绿豆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营养元素复配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及SPAD值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1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株高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茎粗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SPAD值的影响 | 第40页 |
3.3.4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根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5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侧根条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6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第42页 |
3.3.7 不同浓度配比的营养元素对苗期绿豆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种衣剂助剂的筛选研究 | 第43-45页 |
3.4.1 成膜剂的筛选研究 | 第43-44页 |
3.4.2 防冻剂的筛选研究 | 第44页 |
3.4.3 种衣剂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4-45页 |
3.5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绿豆出苗动态及苗期形态建成的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绿豆出苗动态的影响 | 第45页 |
3.5.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形态建成的影响 | 第45-46页 |
3.6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46-49页 |
3.6.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7页 |
3.6.3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4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3.7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3.7.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3.7.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7.3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8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3.8.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8.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8.3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3.9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根腐病及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 | 第53-55页 |
3.9.1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根腐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3.9.2 不同种衣剂及用量对苗期绿豆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4.1 绿豆种衣剂对苗期绿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55页 |
4.2 绿豆种衣剂对苗期绿豆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绿豆种衣剂对苗期绿豆其他生理代谢调控的影响 | 第56页 |
4.4 绿豆种衣剂防病防虫效果研究 | 第56-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