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1 厌氧消化的机理 | 第14-15页 |
1.2.2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2.3 预处理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1.2.4 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5 功能预测与宏组学在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 材料 | 第23页 |
2.1.1 预处理试验使用的细菌复合菌系 | 第23页 |
2.1.2 发酵原料 | 第23页 |
2.1.3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2 预处理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3-25页 |
2.2.1 预处理培养条件和批次试验组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2 预处理批次试验培养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24页 |
2.2.3 预处理批次试验发酵结束时玉米秸秆降解率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4 预处理批次试验发酵结束时VFAs的定量测定 | 第25页 |
2.2.5 预处理半连续发酵体系的建立 | 第25页 |
2.2.6 预处理发酵结束时玉米秸秆降解率的测定 | 第25页 |
2.2.7 预处理发酵结束时VFAs的定量测定 | 第25页 |
2.3 厌氧消化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5-26页 |
2.3.1 批次厌氧消化体系建立 | 第25页 |
2.3.2 气体的采集与测定 | 第25-26页 |
2.3.3 半连续厌氧消化体系建立 | 第26页 |
2.3.4 发酵体系的优化 | 第26页 |
2.4 预处理半连续厌氧消化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的变化 | 第26-28页 |
2.4.1 测序样品的采集 | 第26页 |
2.4.2 样品总DNA和总RNA的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 第26-27页 |
2.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28页 |
2.5 产气高峰期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特征 | 第28-30页 |
2.5.1 厌氧消化产气高峰期样品宏转录组测序 | 第28页 |
2.5.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29页 |
2.5.3 基因表达量差异统计和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3页 |
3.1 预处理时间的优化 | 第30-34页 |
3.1.1 预处理体系pH随发酵时间的变化 | 第30页 |
3.1.2 不同预处理时间发酵结束时体系的pH秸秆总降解率 | 第30-31页 |
3.1.3 不同预处理时间发酵结束时体系VFAs的积累量 | 第31页 |
3.1.4 不同预处理时间对日产沼气量和甲烷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5 不同预处理时间对累积沼气产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预处理的单周期厌氧消化试验 | 第34-35页 |
3.2.1 预处理对日产沼气量和日产甲烷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预处理对沼气和甲烷总产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3 预处理对厌氧消化中微生物的影响 | 第35-53页 |
3.3.1 预处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预处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微生物的Beta多样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3 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的变化 | 第39-41页 |
3.3.4 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变化 | 第41-43页 |
3.3.5 产甲烷古菌的变化 | 第43-44页 |
3.3.6 预处理对群落功能和代谢的影响 | 第44-53页 |
4 讨论 | 第53-58页 |
4.1 生物预处理对产甲烷效率和沼气产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 生物预处理对厌氧消化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 生物预处理对厌氧消化中微生物功能表达和代谢的影响 | 第56-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
个人情况 | 第72页 |
教育背景 | 第72页 |
科研经历 | 第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