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警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2-15页 |
1.2.2 评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高速公路 | 第19页 |
2.1.2 交通事故 | 第19-20页 |
2.1.3 预警 | 第20页 |
2.1.4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警管理系统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2 事故致因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系统安全理论 | 第22页 |
2.2.4 预防理论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2页 |
3.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征及类型 | 第24-26页 |
3.1.1 特征 | 第24-25页 |
3.1.2 类型 | 第25-26页 |
3.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1页 |
3.2.1 人的因素 | 第26-28页 |
3.2.2 车的因素 | 第28页 |
3.2.3 道路因素 | 第28页 |
3.2.4 环境因素 | 第28-31页 |
3.2.5 交通管理因素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警管理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32-35页 |
4.1 预警管理现状 | 第32页 |
4.2 预警管理中的问题 | 第32-33页 |
4.2.1 协调配合不畅 | 第32-33页 |
4.2.2 执行力不强 | 第33页 |
4.2.3 设施不健全 | 第33页 |
4.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4.3.1 子系统之间联动不畅 | 第33页 |
4.3.2 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 | 第33-34页 |
4.3.3 资金和警力投入不足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警管理系统 | 第35-47页 |
5.1 雾区主动引导及防撞预警子系统 | 第35-38页 |
5.1.1 主要功能 | 第35-36页 |
5.1.2 应用案例分析 | 第36-38页 |
5.2 气象监测可变限速预警子系统 | 第38-40页 |
5.2.1 意义 | 第38页 |
5.2.2 工作原理 | 第38-40页 |
5.3 LED可变诱导子系统 | 第40-42页 |
5.3.1 系统构成 | 第40-41页 |
5.3.2 系统功能 | 第41-42页 |
5.4 二次事故预警子系统 | 第42-45页 |
5.4.1 二次事故的原因 | 第42-44页 |
5.4.2 理论框架 | 第44-45页 |
5.4.3 管理策略 | 第45页 |
5.5 预警管理系统联动机制 | 第45-46页 |
5.5.1 多部门联动机制 | 第45页 |
5.5.2 多系统联动机制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47-49页 |
6.1 领导与组织保障 | 第47页 |
6.1.1 领导保障 | 第47页 |
6.1.2 组织保障 | 第47页 |
6.2 资源与技术保障 | 第47-48页 |
6.2.1 资源保障 | 第47-48页 |
6.2.2 技术保障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49页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