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 1.2.3 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架构 | 第16-19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内容与架构 | 第17-19页 |
| 1.4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 2.1.1 地方高校 | 第20页 |
| 2.1.2 人力资本 | 第20-22页 |
| 2.1.3 高校教师流动 | 第22-23页 |
| 2.2 基本理论 | 第23-29页 |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 2.2.2 教师流动规律 | 第24-29页 |
| 第3章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成本收益理论研究 | 第29-40页 |
| 3.1 我国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一般特征 | 第29-30页 |
| 3.1.1 流动规模增大 | 第29页 |
| 3.1.2 流动方式多样化 | 第29-30页 |
| 3.1.3 流动速度减缓 | 第30页 |
| 3.2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机理分析 | 第30-33页 |
| 3.3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成本构成分析 | 第33-36页 |
| 3.3.1 教师流动的个人成本构成 | 第33页 |
| 3.3.2 教师流动的高校成本构成 | 第33-36页 |
| 3.4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收益的构成分析 | 第36-40页 |
| 3.4.1 教师流动的个人收益构成 | 第36-37页 |
| 3.4.2 教师流动的高校收益构成 | 第37-40页 |
| 第4章 山东省地方高校教师流动规模及成本收益分析的实证研究 | 第40-54页 |
| 4.1 山东省地方高校教师规模及其变动分析 | 第40-43页 |
| 4.1.1 山东省地方高校教师规模分析 | 第40-41页 |
| 4.1.2 山东省地方高校教师规模的变动分析 | 第41-43页 |
| 4.2 2015年山东省地方高校教师流动成本收益测算 | 第43-48页 |
| 4.2.1 成本测算 | 第43-44页 |
| 4.2.2 收益测算 | 第44-47页 |
| 4.2.3 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 4.3 山东省地方高校教师流动成本收益测算:以Q大学为例 | 第48-49页 |
| 4.4 山东省地方高校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9-54页 |
| 4.4.1 政策法规不健全 | 第49-50页 |
| 4.4.2 教师待遇有待提高 | 第50-51页 |
| 4.4.3 流通渠道缺乏灵活性 | 第51-52页 |
| 4.4.4 高层次人才总量少 | 第52页 |
| 4.4.5 流动不均衡 | 第52-54页 |
| 第5章 地方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 第54-58页 |
| 5.1 健全流动政策 | 第54页 |
| 5.2 建立柔性管理机制 | 第54-55页 |
| 5.3 完善竞争机制 | 第55-56页 |
| 5.4 加强契约管理 | 第56页 |
| 5.5 创造引进环境 | 第56-57页 |
| 5.6 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 第57页 |
| 5.7 促进不同地区高校均衡发展 | 第57-58页 |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8-60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