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12-14页 |
一、研究者工作的实际需要 | 第12-13页 |
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需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4-1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三、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及不足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一、需要型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22-23页 |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一、义务教育 | 第24页 |
二、非营利性组织 | 第24-25页 |
三、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 第25页 |
四、社会组织 | 第25-26页 |
五、激励机制 | 第26页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第26-3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29页 |
四、研究伦理 | 第29-32页 |
第二章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有效性实证研究 | 第32-90页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回收 | 第33-38页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第33页 |
二、样本选择 | 第33-35页 |
三、问卷设计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依据 | 第35页 |
四、问卷设计的步骤 | 第35-36页 |
五、问卷结构 | 第36-37页 |
六、问卷发放及回收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教师激励机制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49页 |
一、样本构成基本信息分析 | 第38-42页 |
二、样本基本特征或者态度分析 | 第42-49页 |
第三节 问卷检验 | 第49-57页 |
一、因子分析 | 第49-52页 |
二、信度分析 | 第52-53页 |
三、效度分析 | 第53-57页 |
第四节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与相关因素分析 | 第57-64页 |
一、研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第57-60页 |
二、教师激励机制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60-64页 |
第五节 影响教师激励机制有效性的内在规律揭示 | 第64-73页 |
一、激励机制有效性与工作本身特质回归分析 | 第64-67页 |
二、激励机制有效性与安全感回归分析 | 第67-68页 |
三、激励机制有效性与尊重回归分析 | 第68-69页 |
四、激励机制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回归分析 | 第69-71页 |
五、激励机制有效性与工作成就回归分析 | 第71-72页 |
六、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节 不同因素对教师激励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第73-90页 |
一、年龄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 第73-74页 |
二、性别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 第74-75页 |
三、婚姻状况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 第75-77页 |
四、教师类型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 第77-78页 |
五、学历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 第78-79页 |
六、岗位级别或职称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 第79-80页 |
七、工作年限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 第80-82页 |
八、税后年收入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 第82-83页 |
九、所在学校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 第83-87页 |
十、结论 | 第87-90页 |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 | 第90-142页 |
第一节 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主要内容 | 第90-95页 |
一、教师激励机制的框架设计 | 第90-91页 |
二、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途径分析 | 第91页 |
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教师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91-95页 |
第二节 制度激励 | 第95-103页 |
一、制度激励的内涵 | 第95-97页 |
二、物质激励制度 | 第97-101页 |
三、非物质激励制度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安全感激励 | 第103-105页 |
一、人身安全感激励 | 第103-104页 |
二、职业安全感激励 | 第104-105页 |
第四节 尊重与人际关系激励 | 第105-110页 |
一、实施“师本管理”,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 第106-107页 |
二、理解教师并信任教师 | 第107页 |
三、实施价值认同激励,满足教师尊重的需要 | 第107页 |
四、注重保持良好的沟通,促进学校和谐人际关系建设 | 第107-110页 |
第五节 学校文化激励 | 第110-114页 |
一、学校文化中的情感激励 | 第110-111页 |
二、学校文化中的道德激励 | 第111-112页 |
三、学校文化中的制度激励 | 第112-113页 |
四、学校文化中的竞争激励 | 第113页 |
五、学校文化中的公平激励 | 第113-114页 |
第六节 事业发展激励 | 第114-120页 |
一、事业发展的激励作用 | 第114-116页 |
二、事业发展激励的方法 | 第116-120页 |
第七节 激励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0-131页 |
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内部相关问题透视 | 第121-122页 |
二、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不志愿问题”及其对教师激励机制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三权分离”问题及其对教师激励机制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四、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人力智源问题”及其对教师激励机制的影响 | 第126-131页 |
第八节 激励措施协同 | 第131-136页 |
一、基于教师分类的需求特点组合激励措施 | 第131-132页 |
二、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教师需要与学校需要之间的匹配 | 第132-136页 |
第九节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成效测量 | 第136-142页 |
一、教师合理流动率测量法 | 第136-139页 |
二、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率测量法 | 第139-142页 |
第四章 研究总结 | 第142-14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42-145页 |
第二节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不足之处 | 第145-148页 |
一、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0页 |
附录 | 第160-170页 |
致谢 | 第170-174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