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准噶尔哈西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区概况 | 第11-13页 |
1.3 以往工作评述及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18-34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8-20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0-22页 |
2.2.1 泥盆系 | 第20页 |
2.2.2 石炭系 | 第20-22页 |
2.2.3 新近系 | 第22页 |
2.2.4 第四系 | 第22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2-26页 |
2.3.1 断裂 | 第23-26页 |
2.3.2 褶皱 | 第26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6-28页 |
2.4.1 侵入岩类 | 第26-28页 |
2.4.2 脉岩 | 第28页 |
2.4.3 火山岩类 | 第28页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8-30页 |
2.5.1 岩石物理特征 | 第28页 |
2.5.2 岩石极化率 | 第28-29页 |
2.5.3 区域重力、磁场 | 第29-30页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0-32页 |
2.6.1 地层地球化学 | 第30-31页 |
2.6.2 岩浆岩地球化学 | 第31页 |
2.6.3 地球化学异常 | 第31-32页 |
2.7 区域矿产 | 第32-34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 | 第34-45页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4-37页 |
3.1.1 地层 | 第34-35页 |
3.1.2 构造 | 第35-36页 |
3.1.3 岩浆岩 | 第36-37页 |
3.1.4 变质作用 | 第37页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7-45页 |
3.2.1 矿体特征 | 第37-39页 |
3.2.2 矿石特征 | 第39-43页 |
3.2.3 赋矿围岩及围岩蚀变特征 | 第43-44页 |
3.2.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44-45页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45-56页 |
4.1 测试对象、方法 | 第45页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第45-49页 |
4.3 均一温度、盐度、密度 | 第49-51页 |
4.3.1 均一温度 | 第49页 |
4.3.2 盐度 | 第49-50页 |
4.3.3 密度 | 第50-51页 |
4.4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51-53页 |
4.4.1 单个包裹体分析 | 第51页 |
4.4.2 群体包裹体分析 | 第51-53页 |
4.5 讨论 | 第53-56页 |
4.5.1 成矿流体的性质 | 第53-55页 |
4.5.2 成矿的压力和深度条件 | 第55-56页 |
第5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第56-64页 |
5.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 第56页 |
5.2 氢-氧同位素 | 第56-57页 |
5.3 硫同位素 | 第57-58页 |
5.4 铅同位素 | 第58-59页 |
5.5 讨论 | 第59-64页 |
5.5.1 成矿流体的来源 | 第59-60页 |
5.5.2 硫的来源 | 第60-61页 |
5.5.3 铅的来源 | 第61-64页 |
第6章 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探讨 | 第64-70页 |
6.1 控矿地质因素 | 第64-66页 |
6.1.1 赋矿地层 | 第64-65页 |
6.1.2 构造控矿 | 第65页 |
6.1.3 岩浆控矿 | 第65-66页 |
6.2 成矿流体、物质的来源 | 第66-67页 |
6.2.1 成矿流体来源 | 第66-67页 |
6.2.2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7页 |
6.3 成矿流体性质、运移 | 第67-68页 |
6.4 成矿作用过程 | 第68页 |
6.5 成矿模式 | 第68-7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78-84页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