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我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1.3 废旧轮胎污染防治对策 | 第14-18页 |
1.3.1 轮胎组成 | 第14-15页 |
1.3.2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回收利用 | 第15-16页 |
1.3.3 处理废旧轮胎的方法 | 第16-18页 |
1.3.4 废旧轮胎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4 国内外对废旧轮胎土加筋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第18-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加筋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理论 | 第21-35页 |
2.1 复合地基概述 | 第21-22页 |
2.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 | 第22-24页 |
2.2.1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发展简介 | 第22-23页 |
2.2.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 第23-24页 |
2.3 散体材料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24-29页 |
2.3.1 Brauns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2.3.2 Hughes和Withers计算法 | 第26页 |
2.3.3 Wong H.Y计算法 | 第26-27页 |
2.3.4 被动土压力法 | 第27页 |
2.3.5 圆孔扩张理论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3.6 修正后的被动土压力法 | 第28-29页 |
2.3.7 综合单桩极限承载力法 | 第29页 |
2.4 加筋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 | 第29-34页 |
2.4.1 土工袋桩复合地基 | 第30页 |
2.4.2 土工格栅加筋碎石桩 | 第30-31页 |
2.4.3 加筋碎石桩承载机理分析 | 第31页 |
2.4.4 加筋碎石桩承载力计算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轮胎-散体材料组合桩单桩承载力理论分析 | 第35-57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轮胎-散体材料组合桩单桩破坏模式 | 第36-37页 |
3.3 废旧轮胎被拉断破坏模式下极限承载力公式推导 | 第37-47页 |
3.3.1 废旧轮胎加固段桩体侧限约束计算 | 第37-40页 |
3.3.2 废旧轮胎侧限与桩周土侧限受力分析 | 第40-41页 |
3.3.3 轮胎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41-42页 |
3.3.4 鼓胀位置距离桩顶的深度Z | 第42-47页 |
3.4 环箍废旧轮胎下方碎石桩鼓出破坏模式 | 第47-48页 |
3.5 破坏模式判断和单桩极限承载力取值 | 第48-49页 |
3.6 试验分析 | 第49-55页 |
3.6.1 试验概况 | 第49-50页 |
3.6.2 承载力计算 | 第50-51页 |
3.6.3 轮胎抗拉强度T | 第51-54页 |
3.6.4 常用加筋碎石桩承载力计算对比 | 第54-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单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7-71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数值模拟的本构模型 | 第57-58页 |
4.3 FLAC3D数值分析的过程与步骤 | 第58-59页 |
4.4 数值分析中减小误差应注意的问题 | 第59页 |
4.5 数值模型验证 | 第59-65页 |
4.5.1 模型概况 | 第59-60页 |
4.5.2 材料参数及本构模型 | 第60-62页 |
4.5.3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2-65页 |
4.6 轮胎-散体材料组合桩单桩复合地基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4.6.1 单桩模型网格划分与尺寸确定 | 第65-66页 |
4.6.2 初始应力条件 | 第66-67页 |
4.7 轮胎-散体材料组合桩单桩复合地基载荷和沉降关系 | 第67-7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页 |
5.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