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植物异源多倍体的形成和进化机制 | 第11-16页 |
1.1.1 基因组序列变化 | 第12-13页 |
1.1.2 转录和表达水平变化 | 第13-14页 |
1.1.3 表观遗传 | 第14页 |
1.1.4 芸薹属异源多倍体的形成和进化机制 | 第14-16页 |
1.2 植物种皮色泽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拟南芥种皮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16-19页 |
1.2.2 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的定位和类黄酮合成途径基因的克隆 | 第19-20页 |
1.3 植物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20-21页 |
1.3.1 图位克隆法 | 第20页 |
1.3.2 同源序列法 | 第20页 |
1.3.3 其他克隆方法 | 第20-21页 |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DNA提取 | 第23-24页 |
2.2.2 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24-25页 |
2.2.3 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25-26页 |
2.2.4 cDNA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5 RNA-time PCR | 第27页 |
2.2.6 Real-time PCR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7页 |
3.1 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在合成种中的DNA序列变化 | 第29-35页 |
3.2 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在合成种中的表达变化 | 第35-47页 |
3.2.1 种皮发育5个时期香草醛染色及种子发育5个时期的颜色观察 | 第35-36页 |
3.2.2 RNA质量检测结果 | 第36页 |
3.2.3 RNA-Seq结果分析 | 第36-46页 |
3.2.3.1 测序质量评估 | 第36-37页 |
3.2.3.2 测序产量统计 | 第37-38页 |
3.2.3.3 亲本与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38-41页 |
3.2.3.4 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黄籽和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黑籽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41-45页 |
3.2.3.5 使用两套参考基因组的注释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2.4 Real-time PCR验证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在异源多倍体形成过程中的序列变化 | 第47-48页 |
4.2 类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在异源多倍体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 第48-49页 |
4.3 两套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及分析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录 | 第5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