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RT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21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学术界相关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18-21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18-19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 第21-31页 |
1.1 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 | 第21-25页 |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 | 第21-22页 |
1.1.2 西方学者关于意识形态理论 | 第22-24页 |
1.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主要论述 | 第24-25页 |
1.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 第25-26页 |
1.2.1 意识形态安全 | 第25页 |
1.2.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 第25-26页 |
1.3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形势 | 第26-31页 |
1.3.1 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中引导力不强 | 第26-27页 |
1.3.2 西方对我国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加大 | 第27-28页 |
1.3.3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和多样化 | 第28-29页 |
1.3.4 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影响深刻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巩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 | 第31-41页 |
2.1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定位和功能 | 第31-33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政策部署 | 第31-32页 |
2.1.2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32页 |
2.1.3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功能定位 | 第32-33页 |
2.2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 第33-36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 | 第33-34页 |
2.2.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组织保障 | 第34页 |
2.2.3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 第34-35页 |
2.2.4 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基地 | 第35页 |
2.2.5 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独特智库 | 第35-36页 |
2.3 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功能 | 第36-41页 |
2.3.1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占领理论制高点 | 第36-37页 |
2.3.2 培育网络红色意见领袖占领舆论制高点 | 第37-38页 |
2.3.3 建设网络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阵地 | 第38-39页 |
2.3.4 培养复合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人才 | 第39-40页 |
2.3.5 发挥智库服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功能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1-69页 |
3.1 马克思主义学院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的有益探索 | 第41-64页 |
3.1.1 建设新媒体阵营 | 第41-51页 |
3.1.2 积极发声 | 第51-55页 |
3.1.3 答疑解惑 | 第55-64页 |
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64-67页 |
3.2.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 第65页 |
3.2.2 灵活运用网络媒介能力不强 | 第65-66页 |
3.2.3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生产与网络融合度不高 | 第66页 |
3.2.4 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衔接不紧密 | 第66页 |
3.2.5 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吸引力和传播力有待增强 | 第66-67页 |
3.3 主要原因分析 | 第67-69页 |
3.3.1 课程设置缺位 | 第67页 |
3.3.2 学术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 第67-68页 |
3.3.3 网络技能培训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 第68页 |
3.3.4 学术研究融入网络阵地建设的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策探究 | 第69-77页 |
4.1 拓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功能定位 | 第69-70页 |
4.2 改革职称晋升制度和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 第70-71页 |
4.3 搭建专业网络宣传团队全方位整合网络媒体平台 | 第71-73页 |
4.4 培养高水准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师资队伍 | 第73-74页 |
4.5 培植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增强舆论引导力量 | 第74-75页 |
4.6 建设引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前沿动态的智库阵地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