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社会文化变迁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社会背景第12-13页
        1.1.2 实践背景第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16页
        1.3.1 关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关研究第15页
        1.3.2 关于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1.4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第16-18页
        1.4.1 研究范围第16-17页
        1.4.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8-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第20-30页
    2.1 相关概念第20-24页
        2.1.1 .文化第20页
        2.1.2 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第20-21页
        2.1.3 社会文化变迁第21-23页
        2.1.4 大学校园空间第23-24页
    2.2 相关理论研究第24-29页
        2.2.1 文化变迁理论第24-27页
        2.2.2 场所理论第27-28页
        2.2.3 行为需求理论第28-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第30-41页
    3.1 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第30-33页
        3.1.1 中世纪“封闭型”宗教大学第30-31页
        3.1.2 工业时代“分散型”城市型大学第31页
        3.1.3 近代“开敞式”研究型大学第31-32页
        3.1.4 现代“分区式”功能型大学第32-33页
    3.2 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第33-39页
        3.2.1 “新式学堂”的兴起第33-35页
        3.2.2 “苏联模式”的借鉴第35-37页
        3.2.3 “现代大学”的萌生第37-38页
        3.2.4 “大学城”的出现第38-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当代社会文化变迁对大学校园空间的影响第41-55页
    4.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的调查研究第41-48页
        4.1.1 调研目的意义第41页
        4.1.2 调研内容第41-42页
        4.1.3 调研对象和方法第42页
        4.1.4 调研分析第42-48页
    4.2 新型办学模式下教学空间的利用率降低第48-49页
        4.2.1 新型办学模式的兴起第48-49页
        4.2.2 校园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基地空间的浪费第49页
        4.2.3 公共教学空间的使用率降低第49页
        4.2.4 单一的自主学习空间第49页
    4.3 学科发展下校园科研空间的断层第49-51页
        4.3.1 院系学科的自身发展第49-50页
        4.3.2 缺乏与城市或周边社区的有效融合第50页
        4.3.3 未能满足校园内部多层次需求第50-51页
    4.4 共享经济下的校园交通空间的混杂第51-52页
        4.4.1 共享经济理念第51页
        4.4.2 动态交通空间环境混杂第51页
        4.4.3 静态交通空间占地面积日益扩大第51-52页
    4.5 生活观念转变下校园活动空间的缺失第52-53页
        4.5.1 生活观念的转变第52页
        4.5.2 校园活动空间的缺失第52-53页
    4.6 互联网技术下校园生活空间的不完善第53-54页
        4.6.1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第53页
        4.6.2 互联网生活空间的缺失第53-54页
    4.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当代社会文化变迁下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第55-68页
    5.1 教学空间多样化第55-57页
        5.1.1 可移动的围合结构第55-56页
        5.1.2 相融通的大跨结构第56-57页
        5.1.3 易改造的搭建空间第57页
    5.2 科研空间社会化第57-59页
        5.2.1 与周边城市的有效融合第57-59页
        5.2.2 适应内部的多层次需求第59页
    5.3 交通空间有机化第59-61页
        5.3.1 内部交通空间的环线分区第60页
        5.3.2 外部城市交通的衔接缝合第60-61页
    5.4 互联网空间公共化第61-62页
        5.4.1 学习空间的信息化第61页
        5.4.2 快递空间的弥散化第61-62页
    5.5 生活服务空间共享化第62-65页
        5.5.1 边界空间的模糊延展第63-64页
        5.5.2 服务空间的双向互动第64-65页
    5.6 活动空间复合化第65-66页
        5.6.1 竖向空间的再利用第65-66页
        5.6.2 活动空间的叠加化第66页
    5.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68-70页
    6.1 结语第68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图表目录第73-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第77-78页
作者简历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
下一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