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快速路交通流建模与仿真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0-14页 |
·基本概念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交通仿真与元胞自动机技术综述 | 第16-36页 |
·引言 | 第16页 |
·交通仿真概述 | 第16-18页 |
·交通仿真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元胞自动机技术 | 第23-30页 |
·元胞自动机的概念 | 第24-26页 |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26-29页 |
·元胞自动机的应用 | 第29-30页 |
·元胞自动机在交通仿真中的应用 | 第30-35页 |
·交通微观仿真模型的发展 | 第30-31页 |
·典型的交通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3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交织区断面发车规律研究 | 第36-53页 |
·引言 | 第36页 |
·交织区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36-39页 |
·合流处车辆运行特征 | 第36-37页 |
·分流处车辆运行特征 | 第37-38页 |
·交织区内车辆运行特征 | 第38-39页 |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9-41页 |
·数据采集的目的 | 第39-40页 |
·数据采集的内容 | 第40页 |
·数据采集的方法 | 第40-41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41页 |
·断面车辆生成建模 | 第41-46页 |
·随机数的产生 | 第42-43页 |
·断面车辆生成规律研究 | 第43-45页 |
·模型的计算机算法实现 | 第45-46页 |
·车速正态分布生成建模 | 第46-50页 |
·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产生 | 第47-48页 |
·模型建立与计算机算法实现 | 第48-50页 |
·模型验证 | 第50-52页 |
·断面车辆生成模型的x~2拟合检验 | 第50-51页 |
·车速正态分布模型的x~2拟合检验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交织区的元胞自动机仿真建模 | 第53-65页 |
·引言 | 第53页 |
·仿真模型描述 | 第53-54页 |
·跟车模型的建立 | 第54-57页 |
·车辆的跟车行为 | 第54-55页 |
·跟车规则 | 第55-56页 |
·边界及跟车冲突的解决 | 第56-57页 |
·换道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换道规则 | 第58-59页 |
·特殊的换道情形 | 第59页 |
·仿真实验 | 第59-63页 |
·车流密度、出匝流量与交织区长度关系 | 第60-62页 |
·主线平均速度与交织区长度关系 | 第62-63页 |
·模型验证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交织区仿真软件的设计开发 | 第65-75页 |
·引言 | 第65页 |
·面向对象方法 | 第65-66页 |
·系统的功能介绍 | 第66页 |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66-68页 |
·总体框架 | 第66-67页 |
·类的设计 | 第67-68页 |
·系统的模块设计 | 第68-72页 |
·输入模块 | 第68-69页 |
·仿真模块 | 第69-71页 |
·输出模块 | 第71-72页 |
·系统界面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