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节目的景观呈现与影像传播--以《美丽中国乡村行》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文化地理学研究 | 第14-16页 |
2.乡村旅游节目研究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独具乡村性的地理特征展示 | 第19-30页 |
(一) 以影像调度时间上的乡村性 | 第20-24页 |
1.延续历史文脉的乡土根基 | 第20-22页 |
2.展现乡村生活的闲适节奏 | 第22-23页 |
3.遵循季候规律的差异特征 | 第23-24页 |
(二) 以画面勾勒空间上的乡村性 | 第24-30页 |
1.荧屏建构自然的地理空间 | 第25-26页 |
2.镜头凝视族群的乡村聚落 | 第26-28页 |
3.展现浓郁的乡土特色文化 | 第28-30页 |
二、多元意义的文化景观呈现 | 第30-44页 |
(一) 视觉化物质文化呈现 | 第31-35页 |
1.建筑文化:乡村历史的标志 | 第31-33页 |
2.农业景观:农耕文明的代表 | 第33-34页 |
3.饮食文化:舌尖情怀的寄托 | 第34-35页 |
(二) 具象化精神文化呈现 | 第35-39页 |
1.传统技艺:记录民间艺术的智慧集成 | 第36-37页 |
2.民俗文化:塑造乡村旅游的文化名片 | 第37-38页 |
3.节庆活动:集体记忆的仪式表达 | 第38-39页 |
(三) 乡村意象的符号表征 | 第39-44页 |
1.建构直观的乡村图景 | 第40-41页 |
2.指示隐喻的地方标志 | 第41-42页 |
3.达成约定的文化认知 | 第42-44页 |
三、媒介话语建构的文化传播策略 | 第44-55页 |
(一) 影像叙述的文化呈现 | 第45-47页 |
1.系列化的主题表达 | 第45-46页 |
2.巧用悬念的叙事手法 | 第46-47页 |
(二) 行走与体验中的文化传播 | 第47-50页 |
1.主持人的“在场”引导 | 第48-49页 |
2.游客的“入镜”参与 | 第49-50页 |
(三) “他者”与“自我”的文化解读 | 第50-55页 |
1.陌生化的“他者”观照 | 第51-52页 |
2.熟知化的“自我”想象 | 第52-55页 |
四、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表达 | 第55-65页 |
(一) 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 第56-59页 |
1.诱导休闲兴趣与畅神比德 | 第56-57页 |
2.满足乡野体验与猎奇心理 | 第57-59页 |
(二) 调动寻根溯源的怀乡情结 | 第59-62页 |
1.激发集体的地方依恋 | 第59-61页 |
2.迎合大众的怀旧心理 | 第61-62页 |
(三) 倡导返璞归真的精神理念 | 第62-65页 |
1.逃避中的文化再造 | 第63-64页 |
2.追寻本真的现实意义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