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信使用中的社会临场感与个体社会资本--以南京地区大学生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人际沟通渠道的变化第9页
        1.1.2 日益增长的微信影响力第9页
        1.1.3 人际关系促进的验证需求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第10页
    1.3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1 现实意义第10页
        1.3.2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4 结构与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1 论文结构第11页
        1.4.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3 技术路线图第12页
    1.5 创新点第12-14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14-23页
    2.1 社会临场感研究综述第14-16页
        2.1.1 社会临场感定义第14页
        2.1.2 社会临场感维度第14-15页
        2.1.3 社会临场感相关研究第15-16页
    2.2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第16-19页
        2.2.1 社会资本概念界定第16-18页
        2.2.2 个体社会资本测量第18页
        2.2.3 个体社会资本的相关硏究第18-19页
    2.3 微信研究综述第19-23页
        2.3.1 微信概述第19页
        2.3.2 微信相关研究第19-21页
        2.3.3 微信与社会资本第21-23页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第23-30页
    3.1 个体社会资本模型第23-25页
        3.1.1 普特南社会资本模型第23-24页
        3.1.2 林南社会资本模型第24页
        3.1.3 本研究理论模型选择第24-25页
    3.2 本文研究模型设计第25页
    3.3 研究假设第25-28页
        3.3.1 微信使用与个体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第25-26页
        3.3.2 微信使用与社会临场感之间的关系第26-27页
        3.3.3 社会临场感与个体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第27页
        3.3.4 社会临场感的中介作用第27-28页
    3.4 研究设计第28-30页
第四章 实证分析第30-45页
    4.1 描述性统计第30-33页
        4.1.1 人口统计特征描述第30页
        4.1.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第30-32页
        4.1.3 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33-35页
        4.2.1 信度分析第33-34页
        4.2.2 效度分析第34-35页
    4.3 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第35-39页
        4.3.1 结构模型拟合第35-37页
        4.3.2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第37-38页
        4.3.3 假设检验第38-39页
    4.4 中介作用检验第39-43页
        4.4.1 中介作用概述第39-40页
        4.4.2 社会临场感的中介作用检验第40-43页
    4.5 影响效应分析第43-4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5-50页
    5.1 研究结论第45-47页
    5.2 管理启示第47-48页
    5.3 不足及展望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附录 关于微信使用对大学生社会资本影响的调查问卷第55-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8-59页
后记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媒体形象构成要素的实证分析--以“头条号”为例
下一篇:乡村旅游节目的景观呈现与影像传播--以《美丽中国乡村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