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2.1 建立隧道施工工期安全静态目标优化管理系统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建立隧道施工过程进度安全动态优化管理模型 | 第11页 |
1.2.3 建立工期安全BIM辅助优化系统 | 第11页 |
1.2.4 案例分析 | 第11-12页 |
1.3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拟达到的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2.1 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2.1.3 BIM技术工程应用情况 | 第15-16页 |
2.2 隧道施工进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3 隧道施工安全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4 系统集成—隧道施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建立隧道施工动态三维智能优化控制模型 | 第21-31页 |
3.1 建立隧道施工工期安全静态优化模型 | 第21-26页 |
3.1.1 建立隧道施工工期静态目标优化模型 | 第21-24页 |
3.1.2 建立隧道施工安全静态目标优化模型 | 第24-26页 |
3.1.3 建立隧道施工进度安全管理三维智能优化控制体系 | 第26页 |
3.2 建立隧道施工过程进度安全动态优化管理模型 | 第26-27页 |
3.2.1 确定控制周期统计分析数据 | 第26-27页 |
3.2.2 进行PDCA循环控制 | 第27页 |
3.3 建立BIM三维动态优化辅助管理模型 | 第27-30页 |
3.3.1 模型的建立思路 | 第28页 |
3.3.2 运用BIM模型辅助进度安全管理 | 第28-30页 |
3.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西阜大道梁隧道施工智能管理模型的实施 | 第31-65页 |
4.1 西阜大道梁隧道工程概况 | 第31-33页 |
4.1.1 工程简介 | 第31-32页 |
4.1.2 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 第32-33页 |
4.2 确定隧道施工工期静态目标优化模型 | 第33-46页 |
4.2.1 隧道工程分解 | 第33-34页 |
4.2.2 分析计算各工序时间消耗 | 第34-39页 |
4.2.3 计算时间参数和绘制网络图 | 第39-42页 |
4.2.4 确定工期管理的重点控制工序 | 第42页 |
4.2.5 构建大道梁隧道进度管理问题原因对策基础数据库 | 第42-44页 |
4.2.6 建立工期动态智能预警优化系统 | 第44-46页 |
4.3 确定隧道施工安全静态目标优化模型 | 第46-60页 |
4.3.1 公路隧道安全风险识别 | 第46-49页 |
4.3.2 运用BPNN预测分析不同施工过程风险类型、频数 | 第49-53页 |
4.3.3 运用“海恩法则”判断事故发生隐患 | 第53-54页 |
4.3.4 建立隧道施工安全目标及管理体系 | 第54-55页 |
4.3.5 构建大道梁隧道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对策基础数据库 | 第55-58页 |
4.3.6 建立安全预警响应体系 | 第58-60页 |
4.4 隧道施工进度管理动态优化过程 | 第60-61页 |
4.4.1 确定控制周期 | 第60页 |
4.4.2 进度动态优化控制 | 第60-61页 |
4.5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动态优化过程 | 第61-63页 |
4.5.1 确定控制周期 | 第61-62页 |
4.5.2 安全动态优化控制 | 第62-63页 |
4.6 建立隧道进度安全三维智能优化控制体系 | 第63-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西阜大道梁隧道施工管理三维模型实施 | 第65-72页 |
5.1 大道梁隧道BIM模型的建立 | 第65-68页 |
5.2 BIM模型辅助施工管理优化 | 第68-71页 |
5.2.1 施工前辅助施工方案的确定 | 第68页 |
5.2.2 施工过程中辅助施工管理的动态优化 | 第68-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和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