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广播、电视宣传和群众工作论文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大学生收视心理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理论依据第14-17页
    1.4 文献综述第17-24页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26-32页
    2.1 研究假设第26-27页
    2.2 问卷分析法第27-30页
        2.2.1 收视心理研究维度划分第27页
        2.2.2 收视心理调查问卷设计第27-29页
        2.2.3 问卷调查样本选择第29-30页
        2.2.4 问卷发放与数据回收第30页
    2.3 深度访谈法设计第30-32页
第三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第32-54页
    3.1 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第32-34页
    3.2 变量描述性统计第34-41页
        3.2.1 动机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4-37页
        3.2.2 满足期待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7-41页
    3.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第41-47页
        3.3.1 “收视动机”的信效度检验第41-44页
        3.3.2 “满足期待”的信效度检验第44-47页
    3.4 比较分析第47-49页
        3.4.1 收视动机维度分析第47-48页
        3.4.2 满足期待维度分析第48-49页
        3.4.3 收视动机与满足期待维度相关性分析第49页
    3.5 差异分析第49-54页
        3.5.1 人口统计变量中收视动机差异性分析第49-50页
        3.5.2 人口统计变量中满足期待差异性分析第50-54页
第四章 大学生收看反腐剧的期待与满足心理分析第54-59页
    4.1 大学生收看反腐电视剧的求知心理第54-55页
    4.2 大学生收看反腐电视剧的娱乐心理第55-57页
    4.3 大学生收看反腐电视剧的移情心理第57-59页
第五章 未来反腐题材电视创作发展建议第59-62页
    5.1 注重反腐作品思想内涵,满足受众求知欲第59页
    5.2 设置人物情节冲突与悬念,营造“在场感”氛围第59-60页
    5.3 把握大学生价值取向,促进自我认同感第60-62页
第六章 结语第62-64页
    6.1 研究结论第62-63页
    6.2 不足及未来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录 1:在校大学生观看《人民的名义》的收视动机和满足调查问卷第69-72页
附录 2:在校大学生观看《人民的名义》的收视动机和满足访谈题纲第72-73页
附录 3:深度访谈人物资料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印中搜闻》汉学内容传播策略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对中部农民工个体赋权影响--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