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

桩筏组合基础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11-13页
第二章 桩筏组合基础计算理论第13-27页
    2.1 桩筏组合基础承载机理第13-14页
    2.2 单桩分析理论第14-17页
        2.2.1 单桩工作性能第14-15页
        2.2.2 单桩计算方法第15-17页
    2.3 群桩分析理论第17-19页
        2.3.1 群桩工作特点第17-18页
        2.3.2 群桩计算方法第18-19页
    2.4 筏板分析理论第19-25页
        2.4.1 薄板理论第19-22页
        2.4.2 厚板理论第22-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桩筏组合基础数值模拟的相关问题第27-37页
    3.1 有限单元法与非线性问题第27-29页
        3.1.1 有限单元法第27-28页
        3.1.2 非线性问题第28-29页
    3.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第29-30页
    3.3 材料的本构模型第30-33页
        3.3.1 土体的本构模型第30-33页
        3.3.2 桩筏的本构模型第33页
    3.4 接触模拟第33-35页
        3.4.1 定义接触对第34页
        3.4.2 定义接触属性第34-35页
    3.5 网格划分与单元选择第35-36页
    3.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桩筏组合基础数值模拟研究第37-62页
    4.1 数值模拟模型第37-40页
        4.1.1 模型建立第37-38页
        4.1.2 模型参数第38-39页
        4.1.3 模拟方案与计算点位第39-40页
    4.2 荷载变化的影响分析第40-44页
        4.2.1 筏板沉降分析第40-42页
        4.2.2 筏板最大主应力分析第42-43页
        4.2.3 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第43-44页
    4.3 桩长变化的影响分析第44-47页
        4.3.1 筏板沉降分析第44-45页
        4.3.2 筏板最大主应力分析第45-46页
        4.3.3 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第46-47页
    4.4 桩间距变化的影响分析第47-50页
        4.4.1 筏板沉降分析第47-48页
        4.4.2 筏板最大主应力分析第48-50页
        4.4.3 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第50页
    4.5 桩径变化的影响分析第50-53页
        4.5.1 筏板沉降分析第50-52页
        4.5.2 筏板最大主应力分析第52-53页
        4.5.3 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第53页
    4.6 土体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第53-56页
        4.6.1 筏板沉降分析第53-55页
        4.6.2 筏板最大主应力分析第55-56页
        4.6.3 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第56页
    4.7 筏板厚度变化的影响分析第56-59页
        4.7.1 筏板沉降分析第56-58页
        4.7.2 筏板最大主应力分析第58-59页
        4.7.3 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第59页
    4.8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五章 桩筏组合基础实例分析与优化设计第62-74页
    5.1 实例模型的建立第62-65页
        5.1.1 工程概况第62页
        5.1.2 地质条件第62-63页
        5.1.3 模型建立第63-65页
    5.2 不同布桩形式对结果的分析第65-70页
        5.2.1 不同布桩形式的介绍第65-66页
        5.2.2 筏板沉降分析第66-68页
        5.2.3 筏板最大主应力分析第68-70页
    5.3 桩筏组合基础优化设计第70-72页
        5.3.1 优化设计的概述第70页
        5.3.2 优化设计的途径第70-71页
        5.3.3 优化设计的步骤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旧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沧州市南川楼居住区为例
下一篇:锈蚀后混凝土梁体外预应力加固疲劳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