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前保险杠系统耐撞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汽车前保险杠系统概述 | 第9-12页 |
1.2.1 前保险杠系统的组成 | 第9-10页 |
1.2.2 前保险杠系统的作用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碰撞仿真分析的基础知识 | 第16-26页 |
2.1 有限元分析流程 | 第17-18页 |
2.2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18-20页 |
2.3 汽车被动安全法规体系 | 第20-24页 |
2.3.1 高速偏置碰撞法规介绍 | 第21-22页 |
2.3.2 低速碰撞法规介绍 | 第22-23页 |
2.3.3 行人保护法规介绍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保险杠系统碰撞仿真分析 | 第26-42页 |
3.1 汽车碰撞仿真的流程 | 第26-27页 |
3.2 整车有限元建模及有效性验证 | 第27-28页 |
3.3 高速偏置碰撞建模与分析 | 第28-32页 |
3.3.1 偏置碰撞模型搭建 | 第28-30页 |
3.3.2 偏置碰撞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3.3.3 偏置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4 正面低速碰撞建模与分析 | 第32-35页 |
3.4.1 低速碰撞模型搭建 | 第32-33页 |
3.4.2 RCAR低速碰撞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3.4.3 RCAR低速碰撞仿真结果 | 第34-35页 |
3.5 行人下肢碰撞建模与分析 | 第35-41页 |
3.5.1 Flex-GTR柔性腿介绍 | 第35-38页 |
3.5.2 行人下肢碰撞模型搭建 | 第38-39页 |
3.5.3 行人下肢保护评价标准 | 第39-40页 |
3.5.4 行人下肢碰撞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前保险杠系统耐撞性的结构参数研究 | 第42-60页 |
4.1 DOE正交试验设计基本理论 | 第42-45页 |
4.1.1 基本概念 | 第42页 |
4.1.2 正交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4.1.3 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4.2 正交试验参数设定及安排 | 第45-57页 |
4.2.1 试验因素的选取 | 第45页 |
4.2.2 试验因数水平的确定 | 第45-49页 |
4.2.3 试验指标的确定 | 第49-50页 |
4.2.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0-57页 |
4.3 基于综合平衡法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汽车保险杠系统轻量化设计 | 第60-74页 |
5.1 多目标优化理论概述 | 第60-64页 |
5.1.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60页 |
5.1.2 多目标优化的Pareto解集 | 第60-61页 |
5.1.3 多目标遗传算法 | 第61-64页 |
5.2 响应面分析方法 | 第64-67页 |
5.2.1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65-66页 |
5.2.2 多项式响应面模型 | 第66-67页 |
5.3 保险杠系统的轻量化 | 第67-73页 |
5.3.1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5.3.2 厚度优化 | 第69-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