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卤氧化铋及其复合物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55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第19-22页
    1.3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第22-26页
        1.3.1 降解污染物第22-23页
        1.3.2 光解水制氢气和氧气第23-24页
        1.3.3 二氧化碳还原第24-25页
        1.3.4 抑菌第25-26页
        1.3.5 自清洁第26页
    1.4 常见的半导体光催化剂第26-28页
        1.4.1 Ti系第26-27页
        1.4.2 Zn系第27页
        1.4.3 Ag系第27-28页
        1.4.4 Cd系第28页
        1.4.5 其它第28页
    1.5 铋系光催化剂第28-31页
        1.5.1 BiOX第29-30页
        1.5.2 Bi_2S_3第30页
        1.5.3 Bi_2W(Mo)O_6第30-31页
    1.6 BiOX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增强策略第31-39页
        1.6.1 能带结构第31-34页
        1.6.2 微观结构第34-36页
        1.6.3 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第36-39页
    1.7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55页
第二章 BiOBr纳米片的晶面和尺寸调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第55-84页
    2.1 实验部分第56-59页
        2.1.1 原料和试剂第56页
        2.1.2 BiOBr纳米片的制备第56-57页
        2.1.3 样品表征第57页
        2.1.4 光电化学测试第57-58页
        2.1.5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58-59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59-77页
        2.2.1 结构表征第59-71页
        2.2.2 催化性能第71-74页
        2.2.3 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第74-77页
    2.3 本章小结第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第三章 一步法合成多级带状Bi_2S_3/BiOCl复合物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第84-106页
    3.1 实验部分第85-86页
        3.1.1 原料和试剂第85页
        3.1.2 样品制备第85-86页
        3.1.3 样品表征第8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86-101页
        3.2.1 结构表征第86-93页
        3.2.2 可见光催化性能第93-97页
        3.2.3 催化机理第97-101页
    3.3 本章小结第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6页
第四章 Bi_4O_5Br_2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第106-127页
    4.1 实验部分第106-107页
        4.1.1 原料和试剂第106页
        4.1.2 样品的制备第106-107页
        4.1.3 样品表征第107页
        4.1.4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10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107-122页
        4.2.1 表征第107-116页
        4.2.2 可见光吸收性能第116-118页
        4.2.3 催化性能第118-122页
    4.3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第五章 Bi_2S_3/Bi_4O_5Br_2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第127-142页
    5.1 实验部分第127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27-138页
        5.2.1 表征第127-132页
        5.2.2 可见光催化性能第132-138页
    5.3 与之前合成的催化剂的比较第138-139页
    5.4 本章小结第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2页
本论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142-145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附件第147-16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钳式氮杂环卡宾铁、钴和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
下一篇:过渡金属磷化物及其复合物的制备与电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