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一、绪论 | 第7-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7-9页 |
| 1、国外对星相学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2、国内“星座文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9-10页 |
| 1、研究方法 | 第9页 |
| 2、创新点 | 第9-10页 |
|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1、星座文化 | 第10页 |
| 2、订阅号 | 第10-11页 |
| 3、创新扩散 | 第11页 |
| 二、“星座文化”在中国的扩散历程分析 | 第11-20页 |
| (一)引入阶段:纸媒作为翻译引进者和简化介绍者 | 第11-12页 |
| 1、“星座”书籍对异邦文化的启蒙 | 第11-12页 |
| 2、报刊、杂志掀起“星座”奇闻异趣热潮 | 第12页 |
| (二)本土化阶段:纸媒作为文化生产改造者和引导者 | 第12-13页 |
| 1、“星座”读物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 第12-13页 |
| 2、报刊、杂志理性解读“星座迷信” | 第13页 |
| (三)娱乐化阶段:广播、电视携同纸媒作为娱乐推广者 | 第13-14页 |
| 1、与日常消费紧密贴合的“星座”读物 | 第13页 |
| 2、听众参与的广播“星座”栏目 | 第13-14页 |
| 3、“娱乐王”——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星座”版块 | 第14页 |
| (四)商业化阶段:网络作为扩大商业效益的主导者。 | 第14-20页 |
| 1、线上专栏紧跟线下共同运营 | 第14-16页 |
| 2、“星座文化”的衍生产品 | 第16-17页 |
| 3、以“星座文化”为创意点的广告 | 第17-18页 |
| 4、自媒体中的“微博”、“微信订阅号” | 第18-20页 |
| 三、“星座文化”在“微信订阅号”中创新扩散的文本构建 | 第20-33页 |
| (一)文本的产制方式 | 第21-24页 |
| 1、人人参与文本产制与文本转译 | 第21-23页 |
| 2、实地收集、一手文本的集锦 | 第23-24页 |
| (二)文本的叙事风格 | 第24-29页 |
| 1、文本形式多元的话语魔方 | 第24-28页 |
| 2、含糊其辞的心灵鸡汤 | 第28-29页 |
| (三)文本的西方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 第29-33页 |
| 1、“星座文化”与“十二生肖”的交融 | 第30-31页 |
| 2、“星座文化”与“中国风水”学的汇合 | 第31-33页 |
| 四、“星座文化”在“微信订阅号“”中的创新扩散传播 | 第33-54页 |
| (一)“微信星座订阅号”受众调查结果呈现 | 第33-38页 |
|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微信星座订阅号”受众中的呈现 | 第38-40页 |
| (三)“星座文化”在“微信订阅号”中传播特征 | 第40-48页 |
| 1、兼容性 | 第40页 |
| 2、时效性 | 第40-44页 |
| 3、互文性 | 第44-45页 |
| 4、嵌入性 | 第45-48页 |
| (四)“星座文化”在“微信订阅号”中的传播规律 | 第48-54页 |
| 1、后现代主义:幕后的推手 | 第48页 |
| 2、虚拟与现实平行共存 | 第48-50页 |
| 3、符号溶解于生活,生活亦溶解于符号 | 第50-51页 |
| 4、消费社会中的视觉消费 | 第51-53页 |
| 5、“星座文化”: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 | 第53-54页 |
| 五、新媒体时代下对“星座文化”在中国扩散的反思 | 第54-59页 |
| (一)星座文化对受众造成的影响 | 第54-57页 |
| 1、丰富了大众文化 | 第54-55页 |
| 2、满足了个体心理需求 | 第55-56页 |
| 3、冲击了主流文化 | 第56页 |
| 4、迷惑了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 | 第56-57页 |
| (二)如何正确看待新媒体语境下的“星座文化” | 第57-59页 |
| 1、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引导 | 第57页 |
| 2、加强媒介自律 | 第57-58页 |
| 3、重视科普教育 | 第58页 |
| 4、全面看待多元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第58-59页 |
| 六、结语 | 第59-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