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调查对象 | 第19-20页 |
2.2 调查方法 | 第20-22页 |
2.3 质量控制 | 第22页 |
2.4 数据整理和分析 | 第22页 |
2.5 伦理学问题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3-43页 |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23页 |
3.2 艾滋病知识情况 | 第23-32页 |
3.2.1 干预前后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比较 | 第23-24页 |
3.2.2 干预后三组干预效果组间比较 | 第24页 |
3.2.3 干预前后艾滋病知晓率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3.2.4 干预前后影响影响艾滋病知晓率多因素分析 | 第25-32页 |
3.3 毒品知识情况 | 第32-38页 |
3.3.1 干预前后中学生毒品知识、态度、行为的比较 | 第32页 |
3.3.2 干预后三组干预效果组间比较 | 第32页 |
3.3.3 干预后毒品知晓率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 第32页 |
3.3.4 干预后影响影响毒品知晓率多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3.4 定性调查 | 第38-43页 |
3.4.1 基本情况 | 第38页 |
3.4.2 艾滋病知晓情况和态度 | 第38-39页 |
3.4.3 艾滋病宣传片观后 | 第39页 |
3.4.4 毒品知晓情况和态度 | 第39-40页 |
3.4.5 性行为情况 | 第40页 |
3.4.6 中学生与职专生差别 | 第40页 |
3.4.7 对于开展类似教育的态度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49页 |
4.1 中学生应作为艾滋病/毒品预防重点人群 | 第43-45页 |
4.2 干预后中学生艾滋病/毒品知晓情况 | 第45页 |
4.3 中学生艾滋病/毒品知晓率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4.4 三种干预模式效果比较 | 第46页 |
4.5 家庭与学校是艾滋病/毒品健康教育主要而有效的传播途径 | 第46-47页 |
4.6 中学生性取向及恋爱情况 | 第47-48页 |
4.7 需加强毒品知识预防培训 | 第48页 |
4.8 干预过程的技巧和方法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3页 |
创新点 | 第50页 |
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建议和思考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表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