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参数与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混合动力汽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1.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国外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2.2 混合动力汽车的国内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3 混合动力汽车参数匹配及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1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参数匹配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2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设计 | 第24-39页 |
2.1 动力总成系统结构设计 | 第24-27页 |
2.1.1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4-25页 |
2.1.2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5页 |
2.1.3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5-26页 |
2.1.4 复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26-27页 |
2.2 动力系统主要部件选型 | 第27-29页 |
2.2.1 发动机选型 | 第27页 |
2.2.2 电机选型 | 第27-28页 |
2.2.3 动力电池的选型 | 第28-29页 |
2.2.4 变速机构选型 | 第29页 |
2.3 动力系统参数设计 | 第29-38页 |
2.3.1 整车基本参数及性能指标 | 第29-30页 |
2.3.2 动力总成功率初步确定 | 第30-32页 |
2.3.3 发动机参数设计 | 第32-33页 |
2.3.4 驱动电机的参数设计 | 第33-34页 |
2.3.5 动力电池的参数设计 | 第34-36页 |
2.3.6 传动系统的参数设计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速比优化设计 | 第39-51页 |
3.1 车辆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3.1.1 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39页 |
3.1.2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39-40页 |
3.1.3 优化算法的确定 | 第40-41页 |
3.2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41-45页 |
3.2.1 发动机模块的建立 | 第42-43页 |
3.2.2 电机模块的建立 | 第43页 |
3.2.3 电池模块的建立 | 第43-44页 |
3.2.4 变速器模块的建立 | 第44-45页 |
3.3 Isight和Cruise的联合仿真 | 第45-48页 |
3.4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模糊控制策略 | 第51-65页 |
4.1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模式分析 | 第51-53页 |
4.2 模糊控制简介 | 第53-54页 |
4.3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4-58页 |
4.3.1 模糊控制器变量设计 | 第54页 |
4.3.2 模糊控制器变量的量化 | 第54-55页 |
4.3.3 模糊控制器隶属度函数的设计 | 第55-57页 |
4.3.4 模糊控制器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57-58页 |
4.3.5 模糊控制器解模糊化设计 | 第58页 |
4.4 模糊控制策略的仿真与研究 | 第58-62页 |
4.4.1 ADVISOR二次开发 | 第58-60页 |
4.4.2 仿真参数确定 | 第60-62页 |
4.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模糊控制器优化研究 | 第65-75页 |
5.1 模糊控制器常用优化算法 | 第65-66页 |
5.2 蚁群算法简介 | 第66页 |
5.3 蚁群模糊算法的设计 | 第66-71页 |
5.3.1 优化变量的设计 | 第67页 |
5.3.2 目标函数的设计 | 第67-68页 |
5.3.3 优化模型初始化设计 | 第68-69页 |
5.3.4 转移概率 | 第69-70页 |
5.3.5 信息素强度的更新 | 第70页 |
5.3.6 蚁群算法优化步骤 | 第70-71页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