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一、引言 | 第7-12页 |
1、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7-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8页 |
2、国内研究动态 | 第8-11页 |
2.1 关于“三个认同”的研究 | 第8-10页 |
2.2 关于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0-11页 |
3、研究方法 | 第11页 |
4、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二、“三个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纲领 | 第12-18页 |
1、“三个认同”的概念 | 第12-14页 |
1.1 “三个认同”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2 “三个认同”的逻辑结构 | 第13-14页 |
2、“三个认同”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 第14-16页 |
2.1 革命战争时期的“三个认同”的相关思想 | 第14-15页 |
2.2 建国后“三个认同”的相关思想 | 第15-16页 |
2.3 改革开放以来“三个认同”的相关思想 | 第16页 |
3、“三个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纲领 | 第16-18页 |
3.1 “三个认同”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 | 第16-17页 |
3.2 “三个认同”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策 | 第17页 |
3.3 “三个认同”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 | 第17-18页 |
三、主体间性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8-24页 |
1、主体间性的概念 | 第18-19页 |
1.1 主体性的内涵 | 第18页 |
1.2 主体间性的内涵 | 第18-19页 |
1.3 主体间性思想的先进性 | 第19页 |
2、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0-21页 |
2.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 第21页 |
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的分析 | 第21-24页 |
3.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3.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3.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 | 第23-24页 |
四、“三个认同”视域下强化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 | 第24-29页 |
1、“三个认同”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4-25页 |
1.1 保障了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的全面落实 | 第24页 |
1.2 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 第24-25页 |
1.3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 第25页 |
2、“三个认同”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1 娱乐化倾向 | 第25页 |
2.2 实用化倾向 | 第25-26页 |
2.3 自由化倾向 | 第26页 |
3、“三个认同”视域下强化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 | 第26-29页 |
3.1 高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制约 | 第26-27页 |
3.2 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滞后 | 第27页 |
3.3 教育主体落实主体间性思想的能力欠缺 | 第27-29页 |
五、“三个认同”视域下强化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举措 | 第29-34页 |
1、高校要以增强“三个认同”为目标部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29-31页 |
1.1 高校领导须强化增强大学生“三个认同”的意识 | 第29页 |
1.2 高校职能部门应以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三个认同”为工作原则 | 第29-30页 |
1.3 高校教育教学机制应围绕增强大学生“三个认同”设置和运作 | 第30-31页 |
2、教育者须以增强“三个认同”为要求开展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1-32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心系和牢记“三个认同” | 第31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理解和把握好“三个认同” | 第31-32页 |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讲清楚说明白“三个认同” | 第32页 |
3、围绕增强大学生“三个认同”强化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措施 | 第32-34页 |
3.1 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 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功能 | 第33页 |
3.3 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氛围 | 第33-34页 |
六、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Abstract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