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

名老中医魏长春验方“补脑汤”口服液研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2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4页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文献综述第15-22页
        1.3.1 黄精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2 玉竹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3 决明子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4 川芎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第二章 “补脑汤”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第22-44页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2-24页
    2.2 原料的鉴定第24-28页
        2.2.1 川芎的鉴定第24-27页
        2.2.2 黄精、玉竹、决明子三种水提物多糖含量的测定第27-28页
    2.3 水提醇沉试验的条件筛选第28-29页
        2.3.1 因素水平设计第28页
        2.3.2 考察指标第28-29页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9页
        2.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9页
    2.4 “补脑汤”口服液的制备第29-31页
        2.4.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30页
        2.4.2 矫味剂的选择第30页
        2.4.3 防腐剂的选择第30页
        2.4.4 搅拌时间的选择第30-31页
    2.5 结果与分析第31-43页
        2.5.1 原材料的鉴定第31-38页
        2.5.2 水提醇沉试验的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2.5.3 “补脑汤”口服液的制备结果第42-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补脑汤”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第44-52页
    3.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4页
    3.2 “补脑汤”口服液检查项第44-45页
    3.3 “补脑汤”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试验第45页
        3.3.1 黄精的薄层色谱鉴别第45页
        3.3.2 决明子的薄层色谱鉴别第45页
        3.3.3 川芎的薄层色谱鉴别第45页
    3.4 “补脑汤”口服液总多糖含量试验第45-46页
    3.5 “补脑汤”口服液阿魏酸含量试验第46页
    3.6 结果与分析第46-51页
        3.6.1 “补脑汤”口服液的性状检查结果第46页
        3.6.2 “补脑汤”口服液的相对密度检查结果第46-47页
        3.6.3 “补脑汤”口服液的pH值检查结果第47页
        3.6.4 “补脑汤”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结果第47-49页
        3.6.5 “补脑汤”口服液的多糖含量试验结果第49-50页
        3.6.6 “补脑汤”口服液阿魏酸含量试验结果第50-51页
    3.7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补脑汤”口服液的稳定性考察第52-59页
    4.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第52页
    4.2 方法第52-53页
        4.2.1 高温试验第52页
        4.2.2 加速试验第52-53页
        4.2.3 常温留样试验第5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4.3.1 高温试验结果第53-55页
        4.3.2 加速试验结果第55-56页
        4.3.3 常温留样试验结果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补脑汤”口服液的药效学研究第59-64页
    5.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第59页
    5.2 方法第59-61页
        5.2.1 直接睡眠试验第59-60页
        5.2.2 延长戊巴比妥纳小鼠睡眠时间试验第60页
        5.2.3 阈下剂量戊巴比妥纳小鼠催眠试验第60页
        5.2.4 巴比妥纳小鼠睡眠潜伏期试验第60页
        5.2.5 “补脑汤”口服液对睡眠剥夺大鼠脑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影响第60-6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1-63页
        5.3.1 直接睡眠试验结果第61页
        5.3.2 延长戊巴比妥纳小鼠睡眠时间试验结果第61-62页
        5.3.3 阈下剂量戊巴比妥纳小鼠催眠试验结果第62页
        5.3.4 巴比妥纳小鼠睡眠潜伏期试验结果第62-63页
        5.3.5 iNOS活力测定试验结果第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线莲多糖提取物对NAFLD调脂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透皮制剂的制备及其抑瘢作用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