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

生物炭施用对喀斯特地区黄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1 黄壤概述第13页
    1.2 生物炭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生物炭概述第13-14页
        1.2.2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4-16页
    1.3 草本植物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1 草本植物根系概述第16页
        1.3.2 草本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6-17页
    1.4 生物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第17-18页
    1.5 存在问题第18-19页
第2章 研究方案第19-23页
    2.1 研究意义第19页
    2.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2.3 技术路线第20-23页
第3章 生物炭对黄壤养分性质的影响第23-3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3.1.1 供试土壤第23页
        3.1.2 生物炭基本性状第23-24页
    3.2 试验设计与步骤第24页
    3.3 性质测定第24页
    3.4 统计分析第24-25页
    3.5 结果与分析第25-28页
        3.5.1 单施生物炭对黄壤化学性质影响的方差分析第25页
        3.5.2 单施生物炭对黄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第25-26页
        3.5.3 单施生物炭对黄壤氮素的影响第26-27页
        3.5.4 单施生物炭对黄壤磷素和钾素的影响第27-28页
    3.6 讨论第28-30页
        3.6.1 不同生物炭比例对黄壤pH值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第28-29页
        3.6.2 不同试验时间对黄壤pH值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3.7 小结第30-31页
第4章 生物炭对黄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影响第31-4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1页
    4.2 试验设计与步骤第31页
    4.3 研究方法第31-32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4.4.1 单施生物炭对黄壤微团聚体分布的影响第32页
        4.4.2 黄壤微团聚体特性指标分析第32-34页
        4.4.3 单施生物炭对黄壤颗粒组成的影响第34-35页
        4.4.4 黄壤颗粒特性指标分析第35-36页
        4.4.5 单施生物炭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第36页
    4.5 讨论第36-38页
        4.5.1 单施生物炭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第36-37页
        4.5.2 单施生物炭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第37-38页
    4.6 小结第38-41页
第5章 植物和生物炭组合模式对黄壤养分的影响第41-4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1页
        5.1.1 供试土壤和生物炭性质第41页
        5.1.2 草种第41页
    5.2 试验设计与步骤第41-42页
    5.3 性质测定第42页
    5.4 统计分析第42页
    5.5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5.5.1 植物和生物炭组合模式对黄壤化学性质影响的方差分析第42-44页
        5.5.2 不同试验阶段中黄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第44-45页
        5.5.3 每个试验阶段上不同生物炭比例之间的两两比较第45页
        5.5.4 每个试验阶段上不同植物之间的两两比较第45-46页
    5.6 讨论第46-47页
    5.7 小结第47-49页
第6章 植物和生物炭组合模式对黄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影响第49-5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49页
    6.2 试验设计与步骤第49页
    6.3 研究方法第49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49-54页
        6.4.1 植物和生物炭对黄壤微团聚体分布的影响第49-51页
        6.4.2 植物和生物炭组合模式下黄壤微团聚体特性指标分析第51页
        6.4.3 植物和生物炭共同作用对黄壤颗粒组成的影响第51-53页
        6.4.4 黄壤颗粒特性指标分析第53-54页
    6.5 讨论第54-55页
        6.5.1 植物和生物炭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第54-55页
        6.5.2 植物和生物炭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第55页
    6.6 小结第55-57页
第7章 土壤质量评价第57-63页
    7.1 不同处理间黄壤养分性质对比研究第57-58页
        7.1.1 黄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对比分析第57页
        7.1.2 黄壤氮素含量对比分析第57页
        7.1.3 黄壤磷素和钾素含量对比分析第57-58页
    7.2 不同处理间黄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对比研究第58-59页
        7.2.1 黄壤微团聚体指标对比分析第58页
        7.2.2 黄壤颗粒组成指标对比分析第58-59页
    7.3 土壤质量评价第59-61页
    7.4 讨论第61-62页
    7.5 小结第62-63页
第8章 结论和建议第63-65页
    8.1 结论第63-64页
    8.2 建议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研究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红层坡地水土流失防治研究
下一篇:模拟体系中稻田土壤生物膜形成过程与结构和代谢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