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模拟体系中稻田土壤生物膜形成过程与结构和代谢特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1页
    1.1 生物膜简介第10-12页
        1.1.1 生物膜定义与分布第10页
        1.1.2 生物膜组成第10-11页
        1.1.3 生物膜形成过程第11-12页
    1.2 生物膜形态结构第12-16页
        1.2.1 生物膜结构异质性第12-14页
        1.2.2 EPS对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第14-16页
    1.3 土壤生物膜第16-18页
        1.3.1 土壤生物膜的形成第16-17页
        1.3.2 土壤生物膜的功能第17-18页
    1.4 生物膜研究技术第18-20页
        1.4.1 生物膜结构形貌观测技术第18-19页
        1.4.3 土壤生物膜的研究技术第19-20页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土壤多物种生物膜不同生长阶段结构特性变化第21-35页
    2.1 引言第21-2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2-25页
        2.2.1 供试土壤第22页
        2.2.2 土壤生物膜初始接种液的制备第22页
        2.2.3 培养基的配制第22-23页
        2.2.4 土壤多物种生物膜的生长曲线测定第23页
        2.2.5 土壤多物种生物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第23页
        2.2.6 土壤多物种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第23-24页
        2.2.7 土壤多物种生物膜EPS组分分布第24页
        2.2.8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24页
        2.2.9 数据分析第24-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32页
        2.3.1 土壤多物种生物膜生长曲线第25页
        2.3.2 土壤多物种生物膜的显微结构变化第25-28页
        2.3.3 土壤多物种生物膜多糖、蛋白的含量与分布变化第28-29页
        2.3.4 红外光谱(ATR-FTIR)结果分析第29-32页
    2.4 讨论第32-34页
    2.5 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人造土壤生物膜的形成与代谢特性第35-49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6-41页
        3.2.1 人造土壤组成第36-37页
        3.2.2 人造土壤生物膜的培养第37-38页
        3.2.3 葡萄糖、NH_4~+代谢速率与微生物量监测第38页
        3.2.4 扫描电镜观察人造土壤表面微生物分布第38-39页
        3.2.5 人造土壤生物膜形成的验证试验第39页
        3.2.6 人造土壤休眠/活性微生物量测定第39-4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3.3.1 葡萄糖、NH_4~+代谢速率与微生物量监测第41-43页
        3.3.2 微生物在人造土壤表面形态的观察第43-44页
        3.3.3 验证试验第44-46页
        3.3.4 人造土壤微生物活性测定第46-47页
    3.4 讨论第47-48页
    3.5 结论第48-49页
第四章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炭施用对喀斯特地区黄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一篇:三峡库区消落带恢复重建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