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序言第10-11页
一、审查批准逮捕权的属性第11-15页
    (一)审查批准逮捕权的属性争论第11-12页
        1.审查批准逮捕权“行政权说”第11-12页
        2.审查批准逮捕权“法律监督权说”第12页
        3.审查批准逮捕权“司法权说”第12页
    (二)审查批准逮捕权的属性分析第12-15页
        1.审查批准逮捕权不是行政权第12-13页
        2.审查批准逮捕权不是法律监督权第13-14页
        3.审查批准逮捕权是司法权第14-15页
二、审查逮捕程序诉讼化的法律价值第15-17页
    (一)正当程序价值第15页
    (二)人权保障价值第15-16页
    (三)司法公信力价值第16-17页
三、我国审查逮捕程序的非诉讼化表现及危害第17-21页
    (一)审查逮捕程序结构行政化第17-19页
        1.审查逮捕程序目的“侦查化”第17-18页
        2.犯罪嫌疑人“诉讼客体化”第18页
        3.程序运行“审批化”第18-19页
        4.决策形成“封闭化”第19页
    (二)审查逮捕程序证明机制缺失第19-20页
    (三)审查逮捕程序救济途径单一第20-21页
        1.未赋予犯罪嫌疑人不服相关决定的救济权第20页
        2.未规定犯罪嫌疑人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救济权第20-21页
        3.未充分发挥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的作用第21页
四、审查逮捕程序域外考察第21-24页
    (一)美国的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第21-22页
        1.审前服务机构第21-22页
        2.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听证程序第22页
        3.美国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特点第22页
    (二)德国待审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第22-24页
        1.审前羁押的实体要件第22-23页
        2.审前羁押的审查程序第23页
        3.审前羁押的救济第23-24页
五、我国审查逮捕程序诉讼化建设的构想第24-30页
    (一)构建“控、辩、裁”三方诉讼结构第24-25页
        1.审查主体应当客观中立第24-25页
        2.赋予犯罪嫌疑人诉讼主体地位第25页
        3.完善辩护人的相关诉讼权利第25页
    (二)建立审查逮捕听证制度第25-27页
        1.合理确定适用范围第25-26页
        2.科学界定参与主体第26页
        3.优化听证的程序设计第26页
        4.听证的结果与执行第26-27页
    (三)健全审查逮捕证明机制第27-28页
        1.明确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及证明责任第27-28页
        2.建立社会危险性调查制度第28页
    (四)健全审查逮捕程序救济制度第28-30页
        1.赋予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不服逮捕决定的救济权第29页
        2.充分发挥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的作用第29-30页
结语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3页
致谢第33-35页

论文共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政诉讼审前程序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被告人品格证据规则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