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2-2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1.1 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2页 |
1.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需求 | 第12页 |
1.1.3 教育该如何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3.1 关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 | 第14-16页 |
1.3.2 多元评价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3.3 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3.4 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 研究的可行性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1.5.1 研究的可行性 | 第26页 |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7-3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7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27-30页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30-31页 |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31-48页 |
3.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多元评价的具体要求 | 第31-32页 |
3.1.1 明确体育课程评价目标 | 第31页 |
3.1.2 合理选择评价内容 | 第31页 |
3.1.3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31-32页 |
3.1.4 评价方法多样化 | 第32页 |
3.1.5 评价结果的合理化 | 第32页 |
3.2 长沙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评价实施现状分析 | 第32-43页 |
3.2.1 高中多元评价的实施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3.2.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评价目标 | 第33-35页 |
3.2.3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内容 | 第35-38页 |
3.2.4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主体 | 第38-40页 |
3.2.5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方法 | 第40-42页 |
3.2.6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结果运用 | 第42-43页 |
3.3 影响多元评价全面实施的因素 | 第43-48页 |
3.3.1 观念因素 | 第44页 |
3.3.2 主体因素 | 第44-45页 |
3.3.3 理论因素 | 第45页 |
3.3.4 管理因素 | 第45-47页 |
3.3.5 其他因素 | 第47-48页 |
4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多元评价的反思 | 第48-54页 |
4.1 以评价目的为视角反思 | 第48-50页 |
4.1.1 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 | 第48-49页 |
4.1.2 从“阶段评价”到“终身评价” | 第49页 |
4.1.3 从“同而不和”到“和而不同” | 第49-50页 |
4.2 以评价内容为视角反思 | 第50-51页 |
4.2.1 差异性与统一性兼顾 | 第50页 |
4.2.2 多元与公正的平衡 | 第50-51页 |
4.3 以评价主体为视角反思 | 第51-52页 |
4.3.1 主体“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 | 第51-52页 |
4.3.2 主体自我“监控”与“反思”意识的培养 | 第52页 |
4.4 以评价方法为视角反思 | 第52-54页 |
4.4.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 第52-53页 |
4.4.2 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结合 | 第53-5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建议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件1 | 第59-62页 |
附件2 | 第62-65页 |
附件3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