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塘约道路”的治理逻辑及其推广价值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1-18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3-15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7页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一章 “塘约道路”的治理逻辑及其推广价值概述第18-26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第18-19页
        一、“塘约道路”第18页
        二、治理及治理逻辑第18-19页
        三、推广价值第19页
    第二节 理论依据第19-22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19-20页
        二、乡村治理理论第20页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第20-22页
    第三节 塘约村的基本情况第22页
    第四节 “塘约道路”五个治理逻辑的关联性第22-26页
第二章 党政驱动:“塘约道路”的动力治理逻辑第26-32页
    第一节 “塘约道路”动力治理逻辑的形成第26页
    第二节 “塘约道路”动力治理逻辑的内容第26-29页
        一、上级政府的引导第27页
        二、带头人的带动第27-28页
        三、村党支部的领导第28-29页
    第三节 “塘约道路”动力治理逻辑的功能第29-32页
        一、保障农民的内生动力第29-30页
        二、保障农民的自主权力第30-31页
        三、巩固我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第31-32页
第三章 穷则思变:“塘约道路”的观念治理逻辑第32-36页
    第一节 “塘约道路”观念治理逻辑的形成第32页
    第二节 “塘约道路”观念治理逻辑的内容第32-34页
        一、受灾前的塘约村“穷”在了哪里第33页
        二、村委班子成员及村民治理观念的转变第33-34页
    第三节 “塘约道路”观念治理逻辑的功能第34-36页
        一、促使社会和谐稳定第34页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34-35页
        三、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第35-36页
第四章 “七权同确”:“塘约道路”的产权治理逻辑第36-41页
    第一节 “塘约道路”产权治理逻辑的形成第36页
    第二节 “塘约道路”产权治理逻辑的内容第36-38页
        一、“七权同确”的含义第36页
        二、农地权利的确认第36-37页
        三、林权的确认第37-38页
        四、小水利工程产权的确认第38页
        五、宅基地及房屋权利的确认第38页
        六、集体财产权利的确认第38页
        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利的确认第38页
    第三节 “塘约道路”产权治理逻辑的功能第38-41页
        一、入股入社以巩固集体所有制第39-40页
        二、催生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第40-41页
第五章 农工并举:“塘约道路”的产业治理逻辑第41-45页
    第一节 “塘约道路”产业治理逻辑的形成第41页
    第二节 “塘约道路”产业治理逻辑的内容第41-43页
        一、产业治理需依赖城乡融合发展第41-42页
        二、明确发展思路以整合资源第42页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第42-43页
        四、减低产业风险第43页
    第三节 “塘约道路”产业治理逻辑的功能第43-45页
        一、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第43页
        二、发展集体经济促农增收第43-45页
第六章 “红黑有约”:“塘约道路”的乡风治理逻辑第45-48页
    第一节 “塘约道路”乡风治理逻辑的形成第45页
    第二节 “塘约道路”乡风治理逻辑的内容第45-46页
        一、创制“红九条”与“黑名单”第45页
        二、成立自治工作组委会第45-46页
    第三节 “塘约道路”乡风治理逻辑的功能第46-48页
        一、体现民主化治村理念第46页
        二、有效推动村民共治第46-47页
        三、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第47-48页
第七章 “塘约道路”治理逻辑的推广价值第48-59页
    第一节 “塘约道路”治理逻辑的局限性第48-52页
        一、地市级以上政府的扶持第48-49页
        二、能人的带动第49-50页
        三、村民集体的行动第50-51页
        四、环境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影响第51-52页
    第二节 “塘约道路”治理逻辑的借鉴性第52-54页
        一、建立了村社一体的集体经济组织第52页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第52-53页
        三、以统一经营为主的多层经营体制第53页
        四、乡村合作社加入股份合作制第53页
        五、创新了乡村治理体系第53-54页
    第三节 “塘约道路”治理逻辑的推广性第54-55页
        一、审慎推广第54页
        二、因地制宜第54页
        三、严守底线第54-55页
    第四节 “塘约道路”治理逻辑完善的思考第55-59页
        一、合作社内置金融第55-56页
        二、切实解决好思想层面的问题第56页
        三、考虑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第56-57页
        四、构建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第57-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附录一第64-68页
附录二第68-83页
附录三第83-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乡贤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研究
下一篇:人学视域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