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综述 | 第10-23页 |
1.1 抑郁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 抑郁认知理论 | 第11-14页 |
1.2.1 Beck的图式模型 | 第12-13页 |
1.2.2 Ingram的信息加工分析模型 | 第13页 |
1.2.3 Williams等人的认知模型 | 第13-14页 |
1.2.4 认知控制受损模型 | 第14页 |
1.3 支持抑郁患者对正性刺激的回避理论模型 | 第14-17页 |
1.3.1 Threat Processing Structures模型 | 第14-15页 |
1.3.2 “Even-Handed/Self-Regulation Frameworks”理论 | 第15-16页 |
1.3.3 “Reward Devaluation”假说 | 第16-17页 |
1.4 注意偏向 | 第17-23页 |
1.4.1 注意偏向的概念和分类 | 第17页 |
1.4.2 抑郁症状患者注意偏向的特点 | 第17-18页 |
1.4.3 抑郁患者注意偏向的理论探讨 | 第18-20页 |
1.4.4 注意偏向矫正训练 | 第20-21页 |
1.4.5 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评估 | 第21-23页 |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3-27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2.2 注意偏向训练干预抑郁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3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第25页 |
2.4 研究目的、假设 | 第25-27页 |
2.4.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2.4.2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7-41页 |
3.1 程序设计阶段 | 第27-29页 |
3.2 研究对象和具体实施过程 | 第29-33页 |
3.2.1 流程图 | 第32-33页 |
3.3 症状评定工具 | 第33-35页 |
3.4 注意偏向训练材料 | 第35-37页 |
3.5 ABM训练程序 | 第37-38页 |
3.6 注意偏向的测量 | 第38-40页 |
3.6.1 计算步骤 | 第38页 |
3.6.2 注意偏向分数的计算方式: | 第38-40页 |
3.7 数据处理阶段 | 第40-41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1-51页 |
4.1 被试行为学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4.2 训练前后测及追踪结果比较 | 第42-46页 |
4.3 注意偏向分数的变化 | 第46-50页 |
4.4 结果总结 | 第50-51页 |
5. 讨论和结语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