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情感性精神病论文

注意偏向矫正训练治疗抑郁症的效应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1 抑郁的概念第11-12页
    1.2 抑郁认知理论第12-15页
        1.2.1 贝克的负性自我图式模型第12-13页
        1.2.2 抑郁易感性的双重加工模型第13-14页
        1.2.3 其他抑郁认知模型第14-15页
    1.3 注意偏向及注意偏向训练第15-18页
        1.3.1 负性注意偏向第15-16页
        1.3.2 注意偏向训练第16页
        1.3.3 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评估第16-18页
2.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8-21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8-19页
    2.2 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第19页
    2.3 理论和实际意义第19-21页
3. 研究方法第21-29页
    3.1 研究设计第21页
    3.2 研究对象第21-23页
    3.3 测量工具第23-26页
        3.2.1 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38]第23页
        3.2.2 特质焦虑量表(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Trait,STAI-T)[41]第23页
        3.2.3 冗思反应量表(Rumination Response Scale,RRS)[42]第23-24页
        3.2.4 注意控制量表(The Attentional Control Scale,ACS)第24页
        3.2.5 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ysfunctiona Attitude Scale,DAS-A)第24页
        3.2.6 自杀意念问卷(Suicidal Ideation Queationnaire,SIQ)第24-25页
        3.2.7 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Adolescent Life EventsQuestionnaire-Revised,ALEQ)第25页
        3.2.8 儿童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访谈问卷(The Schedule forAffective Disorder and Schizophrenia for school-age childrenpresent version,K-SADS)[51]第25页
        3.2.9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第25-26页
    3.4 实验材料第26-27页
    3.5 注意偏向测试任务第27页
    3.6 实验过程第27-28页
    3.7 注意偏向的计算方法第28页
    3.8 统计分析方法第28-29页
4. 结果第29-35页
    4.1 两组训练次数和完成追踪情况第29页
    4.2 训练前测结果比较第29-30页
    4.3 注意偏向分数的变化第30-31页
    4.4 主要及次要指标变化第31-33页
    4.5 诊断变化及临床显著性第33-35页
5. 讨论和结语第35-38页
参考文献第38-43页
参与本研究工作所有人员及完成的具体工作第43-44页
附录第44-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性和正性注意偏向训练改善抑郁症状和冗思的作用比较
下一篇:运动联合黑果枸杞黄酮干预对抑郁症TOLL样受体通路信号因子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