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在文化展示类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问题的起源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的意义 | 第13页 |
1.1.3 研究的方向及目的 | 第13-14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叙事学的发展 | 第14-15页 |
1.3.2 建筑叙事学的发展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叙事学向建筑的转译 | 第20-33页 |
2.1 转译的困难—建筑与文学叙事的差异 | 第20-23页 |
2.1.1 日常的建筑 | 第20-21页 |
2.1.2 故事的来源 | 第21-22页 |
2.1.3 建筑与文学在叙事视角上的区别 | 第22-23页 |
2.2 转译的可能性 | 第23-24页 |
2.2.1 叙事的建筑 | 第23页 |
2.2.2 认知的共性 | 第23-24页 |
2.3 核心理论架构 | 第24-29页 |
2.3.1 三维度(故事中)人物观 | 第24-25页 |
2.3.2 读者观 | 第25页 |
2.3.3 叙事进程 | 第25-27页 |
2.3.4 叙事动力 | 第27-29页 |
2.3.5 叙事判断 | 第29页 |
2.4 叙述术语转译在建筑中含义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建筑媒介在叙事进程中的作用 | 第33-59页 |
3.1 进程解析 | 第33-40页 |
3.1.1 开端—揭示 | 第33-36页 |
3.1.2 中段—持续提供游览动力 | 第36-38页 |
3.1.3 结尾—形成完整的判断 | 第38-40页 |
3.2 建筑媒介的叙事作用概述 | 第40-41页 |
3.3 空间“引导”文本动力 | 第41-52页 |
3.3.1 空间秩序决定叙事顺序 | 第41-44页 |
3.3.2 空间的方向性引导文本动力 | 第44-49页 |
3.3.3 特殊尺度的空间可以协助营造叙事情境 | 第49-52页 |
3.4 陈设“秩序” | 第52-55页 |
3.4.1 揭示故事信息的陈设 | 第52-53页 |
3.4.2 揭示的顺序影响叙事 | 第53-55页 |
3.5 叙事聚焦 | 第55-58页 |
3.5.1 聚焦于故事内信息 | 第56-57页 |
3.5.2 故事内外信息的并置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叙事学分支理论在建筑叙事进程中的补充 | 第59-68页 |
4.1 女性主义叙事学下的“亲疏性” | 第59-64页 |
4.1.1 女性主义叙事学 | 第59页 |
4.1.2 “吸引型”和“疏远型”在建筑中的应用 | 第59-64页 |
4.2 认知叙事学 | 第64-66页 |
4.2.1 认知地图 | 第64-65页 |
4.2.2 理解的“叙事化” | 第65-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分析方式的叙事学转向 | 第68-76页 |
5.1 分析方式的新方向 | 第68-69页 |
5.1.1 文本细读与使用后评价的缺失 | 第68页 |
5.1.2 博客日志的启示 | 第68-69页 |
5.2 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 | 第69-74页 |
5.2.1 案例筛选 | 第69页 |
5.2.2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游记 | 第69-73页 |
5.2.3 游记分析 | 第73-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会议 | 第81-82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