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论文--军事技术论文--武器、军用器材论文

火控组网效能提升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火控组网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和现状第14-19页
        1.2.1 国外火控组网发展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火控组网发展历程和现状第15-19页
    1.3 火控组网的特点及效能分析第19-25页
        1.3.1 火控组网系统特点第19-20页
        1.3.2 火控组网系统效能分析第20-23页
        1.3.3 火控组网系统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3.4 火控组网效能提升方法第24-25页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第25-27页
2 火控雷达组网标定信标研究第27-75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火控组网系统常用标定方法第28-35页
        2.2.1 方位标定第28-30页
        2.2.2 位置标定第30-32页
        2.2.3 坐标系的选择和变换第32-35页
        2.2.4 火控组网系统标定方法存在的问题第35页
    2.3 组网标定信标设计第35-46页
        2.3.1 组成和原理第36-38页
        2.3.2 标定信标设计第38-46页
    2.4 组网信标标定方法第46-53页
        2.4.1 反觇标定法第47-48页
        2.4.2 单点定位法第48-49页
        2.4.3 两点定位法第49-51页
        2.4.4 标定精度分析第51-53页
    2.5 标定测试第53-55页
        2.5.1 标定对比测试第53-54页
        2.5.2 标定结果分析第54-55页
    2.6 标定信标用于火控组网系统静态跟踪测试第55-58页
        2.6.1 静态跟踪精度测试方法第56-57页
        2.6.2 利用标定信标的直通信号进行跟踪精度测试第57-58页
    2.7 标定信标用于地杂波改善因子测试第58-66页
        2.7.1 改善因子的常用测试方法第58-59页
        2.7.2 标定信标改善因子测试原理第59-60页
        2.7.3 测试精度分析第60-62页
        2.7.4 改善因子测试方法第62-63页
        2.7.5 对比测试第63-66页
    2.8 标定信标用于火控雷达距离零点标定第66-69页
        2.8.1 测试原理第67页
        2.8.2 检查和标定方法第67-68页
        2.8.3 标定测试第68页
        2.8.4 测试结果分析第68-69页
    2.9 标定信标用于光电轴检查和校准第69-71页
        2.9.1 光电轴传统检查和校准方法第69-70页
        2.9.2 组网标定信标用于光电轴检查和校准第70-71页
        2.9.3 标定精度分析第71页
    2.10 标定信标其它功能介绍第71-73页
    2.11 本章小结第73-75页
3 火控组网时间同步研究第75-89页
    3.1 引言第75-76页
    3.2 时间同步的必要性第76页
    3.3 时间同步的方法第76-77页
        3.3.1 绝对时间上的同步方法第76-77页
        3.3.2 基于同步脉冲的时间同步方法第77页
    3.4 典型火控组网系统的时间同步措施第77-79页
    3.5 基于组网同步脉冲的时间同步方法第79-87页
        3.5.1 基于组网同步脉冲的时间同步原理第79-80页
        3.5.2 时间同步实现第80-82页
        3.5.3 组网定时脉冲同步精度分析和测试第82-83页
        3.5.4 实装使用效果分析第83-84页
        3.5.5 基于组网同步脉冲的时间同步改进方案第84-85页
        3.5.6 系统仿真测试第85-86页
        3.5.7 分析讨论第86-87页
    3.6 本章小结第87-89页
4 火控组网系统动态精度测试研究第89-139页
    4.1 引言第89-94页
        4.1.1 火控组网精度的相关定义第89-90页
        4.1.2 火控组网工作模式第90-92页
        4.1.3 火控组网动态精度测试现状第92-93页
        4.1.4 火控组网动态精度测试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93-94页
    4.2 火控系统动态精度测试方法第94-98页
        4.2.1 动态跟踪精度测试第94-96页
        4.2.2 动态解算精度测试第96-98页
        4.2.3 实弹射击试验第98页
    4.3 火控组网系统动态精度测试第98-125页
        4.3.1 火控组网动态精度测试设备的研制第99-107页
        4.3.2 火控组网动态精度测试步骤设计第107-108页
        4.3.3 火控组网系统静态精度模拟测试第108-110页
        4.3.4 火控组网系统动态跟踪精度模拟测试第110-115页
        4.3.5 火控组网动态解算精度模拟测试第115-121页
        4.3.6 火控组网系统动态精度模拟测试第121-125页
    4.4 火控组网系统动态精度飞行测试第125-130页
        4.4.1 火控组网系统跟踪精度飞行测试第125-129页
        4.4.2 火控组网系统动态解算精度飞行测试第129-130页
        4.4.3 火控组网系统动态精度飞行测试第130页
    4.5 测试分析第130-134页
        4.5.1 标定误差第130-131页
        4.5.2 零位误差第131页
        4.5.3 时间同步误差第131-132页
        4.5.4 坐标转换误差第132页
        4.5.5 解算误差第132页
        4.5.6 被动跟踪误差第132-133页
        4.5.7 动态模拟试验和飞行试验的关系第133页
        4.5.8 GPS定位和授时同步第133-134页
    4.6 组网动态精度测试设备的改进方向第134-137页
    4.7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5 火控组网系统构成的低空快速目标射击评价系统第139-165页
    5.1 引言第139页
    5.2 射击效果观测方法现状及问题第139-144页
        5.2.1 观测原理与方法第139-143页
        5.2.2 简易光学设备观测方法优缺点第143-144页
    5.3 防空火控组网系统构成的低空快速目标射击效果评价系统第144-149页
        5.3.1 系统组成第144-145页
        5.3.2 射击效果评价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第145-146页
        5.3.3 射击评价操作流程第146-148页
        5.3.4 实际测试第148-149页
    5.4 射击评价系统改进第149-164页
        5.4.1 时统改进第150-151页
        5.4.2 同步精度分析第151页
        5.4.3 时间显示叠加和精度分析第151-153页
        5.4.4 时间显示叠加改进第153页
        5.4.5 非正常布站情况下的观测第153-157页
        5.4.6 脱靶量的观测第157-164页
    5.5 本章小结第164-165页
6 火控组网系统构成的避开射击评价系统第165-179页
    6.1 引言第165-166页
    6.2 避开射击评价原理第166-169页
        6.2.1 光学避开仪进行避开射击评价原理第166-167页
        6.2.2 电视避开仪加双部雷达站进行避开射击评价原理第167-169页
    6.3 常用避开射击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第169-170页
        6.3.1 光学避开仪存在的问题第169页
        6.3.2 电视避开仪和双部雷达站存在的问题第169-170页
    6.4 防空火控组网系统构成的避开射击评价系统第170-176页
        6.4.1 系统组成第170-171页
        6.4.2 避开射击评价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第171-172页
        6.4.3 系统改进第172-175页
        6.4.4 避开射击评价操作流程第175-176页
    6.5 非正常布站时的避开射击观测问题第176-177页
    6.6 虚拟检查射击的观测第177-178页
        6.6.1 虚拟检查射击的原理第177页
        6.6.2 虚拟检查射击的观测方法第177-178页
        6.6.3 飞行目标射击的观测第178页
    6.7 本章小结第178-179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79-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87页
致谢第187-18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89-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粉末推进剂输送特性及对发动机燃烧振荡影响
下一篇:城市轨道服役状态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