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3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32页 |
1.2.1 关于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的研究 | 第15-20页 |
1.2.2 关于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的研究 | 第20-27页 |
1.2.3 关于隧道中夹岩稳定性控制的研究 | 第27-32页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2 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36-52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隧道围岩压力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36-41页 |
2.2.1 隧道围岩压力计算的一般原则 | 第36-37页 |
2.2.2 深埋隧道压力计算理论 | 第37-38页 |
2.2.3 浅埋隧道压力计算理论 | 第38-41页 |
2.3 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 第41-47页 |
2.3.1 深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围岩荷载作用模式 | 第41-42页 |
2.3.2 浅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 第42-47页 |
2.4 浅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 | 第47-49页 |
2.5 工程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2.5.1 永安-宁化高速公路雷公浦隧道工程实例分析 | 第49-50页 |
2.5.2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陆域小净距段工程实例分析 | 第50-51页 |
2.6 小结 | 第51-52页 |
3 非对称双洞隧道结构力学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 第52-87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试验设备 | 第52-54页 |
3.3 相似材料 | 第54-59页 |
3.3.1 衬砌模型相似材料 | 第54-56页 |
3.3.2 围岩相似材料 | 第56-58页 |
3.3.3 加固圈相似材料 | 第58-59页 |
3.4 试验方案 | 第59-64页 |
3.4.1 试验系列及模型尺寸设计 | 第59-62页 |
3.4.2 加载方案 | 第62页 |
3.4.3 试验过程 | 第62-64页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85页 |
3.5.1 围岩-衬砌接触压力 | 第65-71页 |
3.5.2 衬砌结构内力 | 第71-79页 |
3.5.3 结构安全分析 | 第79-83页 |
3.5.4 裂缝分布及发展规律 | 第83-85页 |
3.6 小结 | 第85-87页 |
4 非对称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影响分区研究 | 第87-113页 |
4.1 引言 | 第87页 |
4.2 近接施工影响分区方法 | 第87-90页 |
4.2.1 分区的基本特征与对策 | 第87-88页 |
4.2.2 分区指标及判别准则 | 第88-89页 |
4.2.3 计算思路 | 第89-90页 |
4.3 数值模型及工况设计 | 第90-93页 |
4.3.1 模型概况及参数 | 第90-91页 |
4.3.2 计算工况 | 第91-93页 |
4.4 非对称小净距隧道近接影响分区 | 第93-109页 |
4.4.1 附加应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93-98页 |
4.4.2 附加变形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98-103页 |
4.4.3 塑性区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7页 |
4.4.4 基于复合判别准则的影响分区划分 | 第107-109页 |
4.5 隧道近接施工安全性控制对策 | 第109-111页 |
4.6 小结 | 第111-113页 |
5 变断面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优化及现场试验研究 | 第113-147页 |
5.1 引言 | 第113页 |
5.2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13-116页 |
5.2.1 工程平面位置 | 第113-114页 |
5.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114-115页 |
5.2.3 岩土工程评价 | 第115页 |
5.2.4 典型断面结构 | 第115-116页 |
5.3 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 第116-133页 |
5.3.1 数值模型概况 | 第116-118页 |
5.3.2 锁脚锚管布设方案优化 | 第118-124页 |
5.3.3 施工工法及中央岩加固方案优化 | 第124-132页 |
5.3.4 施工方案优化建议 | 第132-133页 |
5.4 施工力学效应现场试验研究 | 第133-145页 |
5.4.1 现场施工方案 | 第134页 |
5.4.2 试验方案 | 第134-137页 |
5.4.3 数据分析 | 第137-145页 |
5.5 小结 | 第145-147页 |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47-15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7-14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49-150页 |
6.3 展望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0页 |
作者简历 | 第160-16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