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结果 | 第10页 |
1.1.2 国际化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 | 第10-11页 |
1.1.3 “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省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迎来新机遇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4.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研究 | 第13-15页 |
1.4.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研究 | 第15页 |
1.4.3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因研究 | 第15-16页 |
1.4.4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 第16-17页 |
1.4.5 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 第17页 |
1.4.6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5 本文拟实现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1.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2.1.2 大学职能理论 | 第19-20页 |
2.2 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20-24页 |
第三章 陕西省大学国际化发展现状探析 | 第24-53页 |
3.1 陕西省大学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 第24-43页 |
3.1.1 发展战略国际化 | 第24-25页 |
3.1.2 组织与管理国际化 | 第25-28页 |
3.1.3 人员交流国际化 | 第28-32页 |
3.1.4 科研国际化 | 第32-35页 |
3.1.5 课程国际化 | 第35-36页 |
3.1.6 校园国际化 | 第36-38页 |
3.1.7 中外合作与交流 | 第38-40页 |
3.1.8 毕业生国际化素质 | 第40-43页 |
3.2 陕西省大学与东部及周边省份的比较 | 第43-48页 |
3.2.1 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比较 | 第44页 |
3.2.2 教师国际交流的比较 | 第44-45页 |
3.2.3 科研国际化的比较 | 第45-46页 |
3.2.4 中外合作办学的比较 | 第46-47页 |
3.2.5 毕业生国际化素质的比较 | 第47-48页 |
3.3 陕西省大学国际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 第48-49页 |
3.3.1 发展战略上重视大学国际化 | 第48页 |
3.3.2 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规模持续扩大 | 第48-49页 |
3.3.3 开展了各种类、层次的中外合作与交流活动 | 第49页 |
3.3.4 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大学联盟或机构促进国际化发展 | 第49页 |
3.4 陕西省大学国际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 第49-53页 |
3.4.1 大学国际化水平整体偏低且发展不均衡 | 第50页 |
3.4.2 来陕留学生教育规模小且质量低 | 第50-51页 |
3.4.3 师资国际化水平较低,课程和教学内容国际化程度不够 | 第51页 |
3.4.4 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少且层次低 | 第51页 |
3.4.5 校园国际化建设不足,国际化氛围淡薄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陕西省大学国际化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3-56页 |
4.1 外部原因 | 第53-54页 |
4.1.1 地理区位与环境阻碍发展 | 第53页 |
4.1.2 地区经济落后制约了国际化发展 | 第53-54页 |
4.2 内部原因 | 第54-56页 |
4.2.1 发展观念不足,国际化作为大学职能的地位未受重视 | 第54页 |
4.2.2 高校科研学术水平较低,国际知名度小 | 第54-55页 |
4.2.3 人力资本不足,缺乏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陕西省大学国际化发展优势与战略思路 | 第56-62页 |
5.1 发展优势 | 第56-57页 |
5.1.1 历史与文化优势: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环境 | 第56页 |
5.1.2 政策优势:“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 第56页 |
5.1.3 教育资源优势: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各大学的优势学科 | 第56-57页 |
5.2 陕西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 第57-62页 |
5.2.1 战略目标 | 第57-58页 |
5.2.2 战略实施 | 第58-60页 |
5.2.3 战略保障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