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笔记小说中科举资料的文献价值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3页 |
1 明代笔记小说概述 | 第13-25页 |
1.1 “笔记”与“笔记小说” | 第13-15页 |
1.1.1 笔记与“笔记小说”的区别 | 第13-14页 |
1.1.2 笔记小说的特点 | 第14页 |
1.1.3 笔记小说(明代)的存世情况 | 第14-15页 |
1.2 明代笔记小说的资料来源 | 第15-17页 |
1.2.1 宋元及前人的旧籍 | 第15-16页 |
1.2.2 明代人作品 | 第16页 |
1.2.3 其它(作者所目见之金石、遗物等) | 第16-17页 |
1.2.4 亲历亲闻与轶闻 | 第17页 |
1.3 明代笔记小说数量及分类 | 第17-20页 |
1.3.1 明代笔记小说数量统计 | 第17-18页 |
1.3.2 明代笔记小说“世井化”的趋向 | 第18-19页 |
1.3.3 明代笔记小说大致分类 | 第19-20页 |
1.4 明代笔记小说中作者与科举考试的渊源 | 第20-25页 |
1.4.1 参加过科举考试并考取进士或举人 | 第22页 |
1.4.2 举荐为官 | 第22页 |
1.4.3 终生不仕 | 第22页 |
1.4.4 仕而辞官隐居 | 第22-25页 |
2 明代笔记小说中科举人物史料 | 第25-30页 |
2.1 科举对尚未中举士人的影响 | 第25-28页 |
2.1.1 神魔观念的影响 | 第25-26页 |
2.1.2 女性角色的影响 | 第26页 |
2.1.3 家族利益的影响 | 第26-27页 |
2.1.4 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 | 第27页 |
2.1.5 其他 | 第27-28页 |
2.2 科举对中举士人的影响 | 第28-30页 |
3 明代笔记小说中所见科举内容分类介绍 | 第30-41页 |
3.1 明代笔记小说中科举资料的分类 | 第30-32页 |
3.1.1 反映科举制度的资料 | 第30页 |
3.1.2 反映科举人物的资料 | 第30-31页 |
3.1.3 反映科举民俗的资料 | 第31页 |
3.1.4 其他类别 | 第31-32页 |
3.2 明代笔记小说中科举制度的沿袭与改革 | 第32-37页 |
3.2.1 明代科举制度下学子入仕之艰 | 第32-33页 |
3.2.2 洪武科举设科 | 第33-37页 |
3.2.2.1 明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第34页 |
3.2.2.2 进士与“庶吉士” | 第34-36页 |
3.2.2.3 不为士人所重的国子监监生 | 第36-37页 |
3.3 明代笔记小说中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几个现象 | 第37-40页 |
3.3.1 儒家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向标 | 第37-38页 |
3.3.2 科举试前的“梦兆” | 第38-39页 |
3.3.3 诗中的“魁谶” | 第39-40页 |
3.4 明代注重科举制度的现实状况 | 第40-41页 |
4 明代笔记小说中关于科举制度资料的文献价值 | 第41-49页 |
4.1 近乎“实录”的科举资料篇章 | 第41-44页 |
4.1.1 士人传记资料 | 第41-42页 |
4.1.2 再现科举史实细节 | 第42-44页 |
4.2 载事详细,可补阙漏 | 第44-49页 |
4.2.1 弥补史书之阙 | 第44-46页 |
4.2.1.1 史实之阙 | 第44-45页 |
4.2.1.2 文献之阙 | 第45-46页 |
4.2.2 考究地名之实 | 第46-47页 |
4.2.3 其他文献价值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