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禅藻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古今禅藻集》的基本概况 | 第8页 |
二、僧诗总集的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第一章 《古今禅藻集》编撰与成书情况 | 第13-19页 |
一、《古今禅藻集》的编撰者 | 第13-16页 |
(一)性 | 第13-14页 |
(二)正勉 | 第14-15页 |
(三)普文 | 第15-16页 |
二、《古今禅藻集》的成书过程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古今禅藻集》的选诗标准 | 第19-36页 |
一、首审道行 | 第20-25页 |
(一)修持高尚 | 第20页 |
(二)戒律严明 | 第20-21页 |
(三)弘法(译经、说法) | 第21-22页 |
(四)道德修养 | 第22-25页 |
二、次审诗歌风格 | 第25-29页 |
(一)先说“格高调古” | 第25-26页 |
(二)次说“思奇语玄” | 第26-28页 |
(三)再说“幽闲虚旷” | 第28页 |
(四)终说“沨沨可法” | 第28-29页 |
三、再审题材 | 第29-36页 |
(一)“激扬名教”者 | 第29-30页 |
(二)“慨伤时事”者 | 第30-32页 |
(三)应制之作 | 第32-33页 |
(四)宫词艳体 | 第33-34页 |
(五)送别诗与闲适诗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古今禅藻集》的价值与局限 | 第36-70页 |
一、《古今禅藻集》的文献史料价值 | 第36-48页 |
(一)保存了两篇佚文 | 第36-38页 |
(二)保存或丰富了僧人的传记材料 | 第38-44页 |
(三)保存了部分逸诗 | 第44-45页 |
(四)少见于他籍记载,有一定版本价值的诗歌 | 第45-46页 |
(五)保存了大量嘉兴当地僧人文献资料 | 第46-48页 |
二、《古今禅藻集》的局限 | 第48-52页 |
(一)通选历代,但失于偏驳 | 第48-50页 |
(二)网罗颇丰,遗漏、舛误亦不少 | 第50-52页 |
三、与《列朝诗集》闰集释氏诗歌比较 | 第52-58页 |
(一)“诗僧”身份认定 | 第52-54页 |
(二)僧人履历 | 第54-56页 |
(三)主张的僧诗风格 | 第56-58页 |
(四)僧诗史价值 | 第58页 |
四、万历本、四库本《古今禅藻集》校勘举例 | 第58-70页 |
(一)补遗、移正文本 | 第58-59页 |
(二)纠正诗作署名错误 | 第59-62页 |
(三)校正体例不一的错误 | 第62-63页 |
(四)诗体认定不一 | 第63-64页 |
(五)文字版本差异 | 第64-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