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汽车追尾碰撞及乘员损伤防护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汽车追尾碰撞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追尾碰撞法规与实验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相关法规 | 第11页 |
1.3.2 追尾100%重叠率实车试验 | 第11-12页 |
1.3.3 计算机仿真 | 第12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2 汽车碰撞仿真分析的相关理论和软件 | 第13-22页 |
2.1 碰撞仿真过程中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 | 第13-17页 |
2.1.1 基本力学模型与方程 | 第13-14页 |
2.1.2 边界条件 | 第14-15页 |
2.1.3 多刚体理论 | 第15-16页 |
2.1.4 物体的离散化 | 第16-17页 |
2.2 显式有限元软件求解理论 | 第17-19页 |
2.2.1 显式中心差分算法 | 第17-18页 |
2.2.2 显式中心差分算法的稳定条件 | 第18页 |
2.2.3 弹塑性材料本构方程 | 第18-19页 |
2.3 追尾碰撞仿真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2.3.1 沙漏现象及相关控制方法 | 第19-20页 |
2.3.2 接触算法 | 第20页 |
2.4 建模软件HyperWorks介绍 | 第20-21页 |
2.4.1 前处理软件HyperMesh | 第21页 |
2.4.2 计算求解软件LS-DYNA | 第21页 |
2.4.3 后处理软件HyperView、LS-PrePost和HyperGraph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 第22-26页 |
3.1 追尾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3.1.1 各模块的建立流程 | 第22页 |
3.1.2 追尾碰撞参数的设置 | 第22-24页 |
3.2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24-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不同工况下汽车追尾碰撞仿真结果的分析 | 第26-52页 |
4.1 追尾碰撞中两车体的结构变形 | 第26-27页 |
4.2 追尾碰撞中两车体主要承力部件的吸能量 | 第27-28页 |
4.3 重叠率对被追尾车车体耐撞性的影响 | 第28-35页 |
4.3.1 乘员舱的加速度 | 第29-31页 |
4.3.2 后备箱盖的侵入速度 | 第31页 |
4.3.3 车体主要部件的侵入量 | 第31-33页 |
4.3.4 D柱上部的折弯角 | 第33-34页 |
4.3.5 各工况结果对比 | 第34-35页 |
4.4 重叠率对追尾车车体耐撞性的影响 | 第35-40页 |
4.4.1 乘员舱的加速度 | 第35-37页 |
4.4.2 车体主要部件的侵入量 | 第37-39页 |
4.4.3 A柱上部的折弯角 | 第39-40页 |
4.4.4 各工况结果对比 | 第40页 |
4.5 碰撞角度对被追尾车车体耐撞性的影响 | 第40-46页 |
4.5.1 乘员舱的加速度 | 第41页 |
4.5.2 后备箱盖的侵入速度 | 第41-43页 |
4.5.3 D柱上部的折弯角 | 第43-44页 |
4.5.4 车体主要部件的侵入量 | 第44-45页 |
4.5.5 各工况结果对比 | 第45-46页 |
4.6 碰撞角度对追尾车车体耐撞性的影响 | 第46-51页 |
4.6.1 乘员舱的加速度 | 第46-48页 |
4.6.2 车体主要部件的侵入量 | 第48-51页 |
4.6.3 A柱上部的折弯角 | 第51页 |
4.6.4 各工况结果对比 | 第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