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近接交叉隧道受力与变形研究 | 第10-12页 |
1.2.2 近接交叉隧道开挖方法优化研究 | 第12-14页 |
1.2.3 车辆荷载对下穿隧道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2 近接隧道施工的一般力学原理 | 第16-23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近接隧道施工的分类 | 第16-17页 |
2.3 近接隧道施工力学一般原理 | 第17-20页 |
2.3.1 隧道施工各阶段应力场 | 第17-19页 |
2.3.2 临近隧道围岩应力场的分布形态 | 第19-20页 |
2.4 近接隧道施工影响程度判别准则 | 第20-21页 |
2.5 近接隧道施工的影响分区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赶羊沟隧道排烟横洞交叉段工程概况及现场监控量测 | 第23-35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3-25页 |
3.1.1 赶羊沟隧道排烟横洞交叉段工程简介 | 第23-24页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页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3.1.4 围岩分级 | 第25页 |
3.2 赶羊沟隧道排烟横洞交叉段监控量测 | 第25-34页 |
3.2.1 现场监测方案 | 第25-26页 |
3.2.2 现场监控量测结果 | 第26-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排烟横洞开挖对主线隧道受力变形影响及横洞开挖优化数值模拟 | 第35-71页 |
4.1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4.1.1 计算模型 | 第35-37页 |
4.1.2 屈服准则和变形模式 | 第37页 |
4.1.3 开挖工序确定 | 第37-38页 |
4.2 主线隧道受力、变形影响动态分析 | 第38-48页 |
4.2.1 二次衬砌变形分析 | 第38-43页 |
4.2.2 二次衬砌应力分析 | 第43-48页 |
4.3 不同进尺优化分析 | 第48-60页 |
4.3.1 围岩应力 | 第48-50页 |
4.3.2 支护结构变形 | 第50-53页 |
4.3.3 初期支护应力 | 第53-56页 |
4.3.4 二次衬砌应力 | 第56-58页 |
4.3.5 开挖进尺优化对比总结 | 第58-60页 |
4.4 不同下台阶高度优化分析 | 第60-69页 |
4.4.1 围岩应力 | 第60-61页 |
4.4.2 支护结构变形 | 第61-64页 |
4.4.3 初期支护应力 | 第64-66页 |
4.4.4 二次衬砌应力 | 第66-68页 |
4.4.5 下台阶高度优化对比总结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排烟横洞碴土车荷载对主线隧道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 第71-87页 |
5.1 概述 | 第71页 |
5.2 赶羊沟隧道碴土车荷载的调研 | 第71-72页 |
5.3 碴土车荷载的数值模拟 | 第72-76页 |
5.3.1 车辆荷载模型的简化 | 第72-74页 |
5.3.2 车辆荷载值确定 | 第74-75页 |
5.3.3 三维有限元模型 | 第75-76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76-85页 |
5.4.1 二次衬砌变形分析 | 第76-80页 |
5.4.2 二次衬砌应力分析 | 第80-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