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19-32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 第19-24页 |
(一)人文关怀 | 第19-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 第20-2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 | 第22-24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在关系 | 第24-28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联系 | 第24-27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区别 | 第27-28页 |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 第28-32页 |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 第28-29页 |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 第29-30页 |
(三)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的现实要求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证分析 | 第32-43页 |
一、问卷调查概况 | 第32-33页 |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样本信息 | 第32-33页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统计方法 | 第33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 | 第33-43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实践 | 第33-36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 | 第36-43页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43-54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一)高校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积极贯彻 | 第43页 |
(二)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 第43-44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革的成果 | 第44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44-54页 |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认识不充分 | 第44-45页 |
(二)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沟通成效不足 | 第45-47页 |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识欠缺 | 第47-49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缺乏实效性 | 第49-54页 |
第五章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实效的对策 | 第54-74页 |
一、兼顾师生主体地位,实现师生思想情感沟通的有效化 | 第54-56页 |
(一)增强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主动性 | 第54-55页 |
(二)建设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性 | 第55页 |
(三)创建交流平台加强师生的交互性 | 第55-56页 |
二、加强共性和个性教育,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标的导向化 | 第56-60页 |
(一)注重学生的发展共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一元性 | 第56-58页 |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的多元性 | 第58-60页 |
三、关注两种形态的价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 第60-65页 |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 | 第60-63页 |
(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 第63-65页 |
四、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一体化 | 第65-69页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 第65-66页 |
(二)探索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 第66-68页 |
(三)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体化的工作体系 | 第68-69页 |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化 | 第69-74页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论研究 | 第69-70页 |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 第70-71页 |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和新载体的协调发展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A 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现状的调查问卷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