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3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目的第11-12页
        (三)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6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3-22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22-26页
    三、研究设计第26页
        (一)研究目标第26页
        (二)主要研究方法第26页
    四、研究创新之处第26-28页
第二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理论概述第28-41页
    一、“互联网+”第28-32页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第28-29页
        (二)“互联网+”的内涵认知及发展第29-30页
        (三)“互联网+”的本质特征第30-32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32-37页
        (一)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32-33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第33-34页
        (三)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价值意义第34-37页
    三、“互联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37-41页
        (一)“互联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念厘清第37-38页
        (二)“互联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特征第38-40页
        (三)“互联网+”是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有效途径第40-41页
第三章 “互联网+”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现实影响第41-49页
    一、“互联网+”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提供的机遇第41-44页
        (一)“互联网+”搭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平台第41页
        (二)“互联网+”丰富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资源第41-42页
        (三)“互联网+”改变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方式第42-43页
        (四)“互联网+”增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结果第43-44页
    二、“互联网+”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提出的挑战第44-46页
        (一)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战第44页
        (二)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受到挑战第44-45页
        (三)学生知识的辨别与接受能力面临挑战第45页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愈发复杂第45-46页
    三、“互联网+”中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6-49页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46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互联网+”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46-47页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47页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47-49页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思考第49-65页
    一、丰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增强渗透性和感召力第49-50页
        (一)坚持理论彻底,抓住理论本质第49页
        (二)坚持与时俱进,做到理论创新第49-50页
        (三)坚持贴近生活,力求理论通俗第50页
    二、树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新理念与新原则第50-53页
        (一)三个新理念第50-52页
        (二)三个新原则第52-53页
    三、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素间关联第53-56页
        (一)变独立性为协同性,增强整体性关联第53页
        (二)变封闭性为开放性,扩大泛在性关联第53-54页
        (三)变统一化为多样化,增强立体性关联第54页
        (四)变滞后性为预见性,引入动态性关联第54-55页
        (五)变单一性为多元性,增强复杂性关联第55-56页
    四、发展和创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线上阵地第56-59页
        (一)创办线上理论宣传工作的优质平台第56-57页
        (二)培养一批专业的“互联网+”教师队伍第57-58页
        (三)推动线上资源的共享利用和充分整合第58页
        (四)创办试点示范带动全方位的调整更新第58-59页
    五、加强监管,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保障有效性实现第59-62页
        (一)坚持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第59-60页
        (二)加强领导,建立“互联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协调管理机制第60页
        (三)增强管理,完备“互联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运行机制第60-61页
        (四)重视质量,构建“互联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评估反馈机制第61-62页
    六、营造清朗环境,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创造氛围第62-65页
        (一)坚定理论信仰,努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第62页
        (二)塑造整体氛围,努力营造清朗校园环境第62-63页
        (三)把握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清朗社会生态第63-65页
结论与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致谢第74-76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师专业化视域下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