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4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陕南移民搬迁人口的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0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的功能 | 第17页 |
2.1.3 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的方法 | 第17-18页 |
2.2 陕南移民搬迁人口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2.2.1 有利于解决“返贫困”问题 | 第18页 |
2.2.2 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第18页 |
2.2.3 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第18-19页 |
2.2.4 有利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 第19-20页 |
3 “精准扶贫”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20-25页 |
3.1 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概述 | 第20-21页 |
3.1.1 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现实背景 | 第20页 |
3.1.2 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3.1.3 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3.2 习近平“精准扶贫”对移民搬迁人口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第21-23页 |
3.2.1 移民搬迁人口基础教育设施瓶颈制约的解决 | 第21页 |
3.2.2 移民搬迁人口思想政治教师工作激励保障机制 | 第21-22页 |
3.2.3 移民搬迁人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 | 第22页 |
3.2.4 移民搬迁人口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3.3 习近平“精准扶贫”对移民搬迁人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23-25页 |
3.3.1 思想政治教育对陕南扶贫地区经济建设的意义 | 第23页 |
3.3.2 思想政治教育对陕南扶贫地区政治建设的意义 | 第23页 |
3.3.3 思想政治教育对陕南扶贫地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23页 |
3.3.4 思想政治教育对陕南扶贫地区社会建设的意义 | 第23-24页 |
3.3.5 思想政治教育对陕南扶贫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 第24-25页 |
4 关于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现状调查 | 第25-32页 |
4.1 思想政治教育扶贫调查问卷设计 | 第25-26页 |
4.1.1 调查问卷的理论意义 | 第25页 |
4.1.2 调查问卷的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4.1.3 调查问卷的对象与方法 | 第26页 |
4.2 思想政治教育扶贫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多元分析 | 第26-32页 |
4.2.1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教育程度 | 第26-27页 |
4.2.2 经济外部环境分析 | 第27-28页 |
4.2.3 脱贫主动性分析 | 第28-29页 |
4.2.4 对教育扶贫的重视程度 | 第29-30页 |
4.2.5 返贫困主要原因 | 第30页 |
4.2.6 异地搬迁可持续发展 | 第30-32页 |
5 有效运用“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2-38页 |
5.1 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的精神内涵 | 第32页 |
5.1.1 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的时代精神与教育价值 | 第32页 |
5.1.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扶贫的价值认同 | 第32页 |
5.2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扶贫可持续机制 | 第32-34页 |
5.2.1 强化教育投入与资源保障 | 第33页 |
5.2.2 推进教育服务与资源均衡化 | 第33页 |
5.2.3 创新农村学校师资保障体制 | 第33-34页 |
5.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扶贫工作方法 | 第34-36页 |
5.3.1 充分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 第34页 |
5.3.2 全面正确认识搬迁的内涵 | 第34-35页 |
5.3.3 差异化引导,“一人一策” | 第35页 |
5.3.4 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35-36页 |
5.4 陕南扶贫地区移民搬迁人口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第36-38页 |
6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8页 |